优文百科网留学资讯范文高考学习
首页 > 学习 > 记承天寺夜游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 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选用

说读课型

分两个步骤:

第一步 读课文,说内容

第二步 读课文,说特点

教学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

1、 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语气语调,注意重音)。

2、 按课文内容说话:

(1)第一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叙述)。

(2)作者夜游的原因是(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3)作者寻张怀民的原因是(有相同的遭遇,好友间心有灵犀)。

(4)第二段主要运用说的表达方式是(描写),表现出的是(空灵)、(清丽)、(淡雅)、(皎洁) 的月色。

(5)第三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抒情)。

第二步:读课文,说特点

1、 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体会文章在篇幅、内容、结构、语言、表达、感情等方面的特点。

2、 请学生谈谈自己在课文中欣赏到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要求学生在发现的地方写下旁批,同桌之间交流,再请学生说话。)

3、 按欣赏体会说话:

(1) 课文仅( 83 )个字,美在篇幅的( 精短 )。

(2) 课文虽然篇幅( 精短 ),可包含了( 夜、游、景、感 )等内容,所以文章还美在内容的( 丰满 )。

(3) 文章第二段没有用一个( “月” )字,但写出了( 月 )色之美,所以文章还美在( 月色 )的描写。

(4) 课文第一段叙述,交代了起因和发展,第二段描写月色,第三段抒发感慨,结构安排非常得当,所以文章还美在思路的( 清晰 )。

(5) 课文表现了作者的心境有( 高兴 )、( 寂寞 )、( 欣喜 )、以及淡淡的忧伤,由此可见文章的美还表现在情感的( 波澜 )。

(6)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由此可见文章的美还表现在( “闲人” )的意味。

(7) ……

(8) 小结

这篇短文,对( 澄澈透明的美妙 )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 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 )的特殊心境。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一、读课文,说内容,整体感知,知道写了什么

第一段 叙述 起因和发展

第二段 描写 月色之美

第三段 抒情 发感慨

二、读课文,说特点,理解赏析

说话

1、第( )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2、第二段描写了( )的月色。

3、……文章美在( )的( )。

4、第三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 )的特殊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复习

一、内容梳理

1、著作背景:苏轼由于和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

2、本文描写了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对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文章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具体体现在“何夜无日?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之中。贬滴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即清闲的人,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面上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却为自己赏月的高雅情趣自豪。其次,“闲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抱负远大,但一贬再贬,心中委屈不快,赏月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二、重点词语

欣然:高兴地(样子) 念:想,考虑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清澈透明 交横:交错,纵横 益:表示推测,可译为“原来”

但:只,只是 耳:罢了

三、重点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照进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如积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中考链接

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来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人生的感情尽在其中。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4、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

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有五年,虽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但仍感壮志来酬,心忧政事。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5、划分朗读节奏: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念/无与为乐者

6、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闪”;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

7、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竹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指南

一、字句解释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关键字:欣然: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起:起身。行:走。

句译:月光照进屋子,我便高兴地起身走出去。

2.念无与乐者。

关键字:念:想到。乐:游乐,享受快乐。者:……的人。

句译: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享受快乐)的人。

3.相与步于中庭。

关键字:相与:共同,一起。步:行走,这里可以译为“散步”。

句译:我和怀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关键字:如:像。空明:清澈透明。明:明亮,引申为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连词,承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这里可译为“原来是”。

句译:庭院中的月光就像一潭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色下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关键字:但:只。少:缺少。闲人:无事要做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功名,而能从容流连于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因此他自称闲人。

句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二、内容理解

1.作者:宋朝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2.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叙事,点明夜游的实践、地点、起因。

第二层写景,描写承天寺庭院中美好的月色。月色:清澈空明——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

第三层议论(抒情),诉说闲人洒脱中的无奈,无奈中的洒脱。

3.中心归纳:本文记叙了一次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美景,表现了赏月的闲情雅致,更抒发了被贬谪的苦闷无奈,和无奈中的洒脱旷达。


记承天寺夜游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 2021记承天寺夜游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 2021记承天寺夜游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 2021记承天寺夜游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八上语文学习方法必看

★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电子人教版详案五篇

★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五篇

★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习题

★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2021年新编教案鄂教版

★ 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大全

★ 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分享文档

展开剩余30%内容 »

记承天寺夜游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的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