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文百科网留学资讯范文高考学习论文
首页 > 高考 > 艺考成高校赚钱工具

艺考成高校赚钱工具

当下,艺术招生如火如荼,成为不少商家觊觎的对象。招生培训、化妆造型……艺术考试已经发展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然而,艺术生的高投入未必换来高产出。上游人数的膨胀与下游人才的紧缺,使艺考经济产业链呈现出畸形的“头重脚轻”,艺术生培养正在走入“高产陷阱”。

艺考成高校赚钱工具

2月中旬,阔别北京半年多的小徐终于回到了她的“母校”,然而这次却是以一名“招生老师”的身份回来的。去年夏天她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专业毕业后,到济南某艺术学院担任助教。小徐告诉记者,他们的学校是去年刚成立的,总共也就300来个学生,今年希望能够招到500人左右。

春节刚过,地方艺术类院校就纷纷赴京“抢生源”,上演一场声势浩大的“招生大战”。公开数据显示,今年有42所院校在该校设立艺术专业加试考点,各高校报名人数比去年有明显增加。

“我们学校的初试报名费是100元,如果有1000人报考,那么仅此一项收入就达10万元,这还不包括复试、三试的报名费。”小徐向记者透露,像他们这样刚成立的学校,必须“先下手为强”,抢到生源,也就是抢到“第一桶金”。

艺考已经为不少高校铺就了“发财路”。各大院校争相开设艺术专业,甚至一些电子类、理工类、农学类等专业院校,也来凑热闹。记者在北京某民办艺术院校的招生简章上看到,他们的学费最便宜的是14000元/年,最贵的是25000元/年,几乎是普通考生的4-5倍。在另外的一个国外艺术院校的招生单上,他们的学费算下来4年就达近30万元。

艺考培训班天价收费

艺考曾被称为上大学的“捷径”,如今也成了“独木桥”。以中国戏剧学院表演系招生为例,两个班只招收50人, 8400人报考,1:168的悬殊令人却步。

在高竞争和低录取率的悬差下,各种保过班、冲刺班、强化班风生水起。在百度上搜索“北京艺考培训学校”,词条多达149万条,而在北京工商局网站的信息平台上,可以看到注册的艺考、艺术培训机构就有几百家。

记者以艺考生的身份致电咨询某艺考培训学校,被告知如果是考前冲刺,4个小时3000元;还有一种“包过班”,是针对高二学生或落榜的学生,一般在暑期开课,40天的学习课程,一共要59800元。

据了解,今年培训价格又水涨船高,而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80%的艺术考生都会选择去参加培训班。一位学音乐的考生告诉记者,他曾经一天最多接了8个培训班电话,“理论课四五百块钱一小时,要是考前的1对1,那就得在千元以上了。自上高中以来,光培训费已经花了6万多元”。

现就任浙江传媒学院的李老师告诉记者,他当年在电影学院上学的时候,就在外面辅导班兼职,“一个小时100多块,全国各个城市赶场,上个两三天就换一个地方。一个月下来,至少挣1万多块”。

高投入未必高产出

“每个艺术考生都有一段难忘的艺考史,每个艺考生家里都有一笔说不出口的血泪账。”这是微博上流行的关于艺考的一句话。那么,艺术生毕业后的收入又怎样呢?

大连一所艺术院校毕业的小张向记者感慨道,毕业5年的她现在已经不知道艺术为何物了。小张所学专业是美声,高三那年为了艺考,专程从江西跑到北京找老师辅导,各种培训就花了10多万元。大学学费是1.5万元/年。如此计算,在毕业之前的教育投入至少有20多万元。

“那时候我以为毕业了肯定也能够像那些老师一样赚很多钱。”可是梦想总是被现实无情击碎,曾经有一个好嗓子的小张,现在却成了一个服装店的售货员。

“我们那一届学音乐的有400多人,现在还在从事音乐这条路的人恐怕占不到40%,”小张的言语中有些落寞,“我们同学毕业后的去向主要有几大类,较多的人去一些大专院校或高中当老师,其次是去培训班当老师,还有就是北漂做业余歌手,也有那么一两个去深造的。当然,也有像我这种,干着八竿子打不着的工作”。

目前,小张的月薪仅有2000元,对于何时才能还完之前那笔高昂的“艺考账”,她表示迷茫。

艺术类企业面临人才荒

数据显示,全国1000多所艺术专业的高校每年培养30多万艺术类学生。但不少演出公司、音乐公司却仍为招不到优秀的艺术类人才,面临着尴尬的境地。

A8音乐集团是国家数字音乐基地,每年需要大量的歌手和词曲人。但面对市场上遍地都是的艺校毕业生,A8音乐集团资深音乐人朱布磊却无奈表示,能够被他们挑选出来的,有才华和实力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好的音乐作品更是凤毛麟角。

朱布磊向记者表示,去年A8音乐成立布拉琪唱片公司,并开通歌曲征集平台,向社会、高校征选具有市场潜力的歌曲,最后在1.3万多首歌曲中,只选出130首,比例竟然只有区区1%,令人汗颜。

“作为企业,我们对高端艺术人才的需求不是量的问题,而是质的问题。”朱布磊表示,如今的艺术教育体系更像个倒置的金字塔,是艺术教育功利性、产业化的产物。高校吸引大批量的学生进来,但并不注意对专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是低端的艺术工具性人才,高水平、有创意的人才极少。

艺术,不是“砸钱”就能说了算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个悖论:一方面是艺术毕业生苦于找不到好工作,一方面是用人单位苦于找不到艺术人才。在艺考这个产业链条上,上游饱和,下游枯竭,原因何在?

其实,在艺考的千军万马中,真正是因为热爱艺术而报考的又有几人?长期以来,艺术考生多是半路出家,文化课学习差、专业素质弱,在考试之前,报名参加一些“速成班”、“冲刺班”,有些也能侥幸搭上艺术院校的班车。

但是,我国的艺术教育,又存在偏功利性、应试性,而忽略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无法在大学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毕业以后,这些艺术生又要花大代价去找工作,真正能得到认可的寥寥无几,更多的是被拒绝在艺术门外。

艺术,是个严谨的事,作为艺术生,应该注重实力的锻炼,而不是“砸钱”就能说了算。

来源:艺术中国

展开剩余30%内容 »

艺考成高校赚钱工具的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