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文百科网留学资讯范文高考学习
首页 > 学习 > 曹刿论战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曹刿论战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曹刿论战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曹刿论战》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2、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

3、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4、了解本文 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5、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 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 熟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古今中外,军事家纵横捭阖、层出不穷,从创作《孙子兵法》的孙武到编著《孙膑兵法》的孙膑,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曹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从“不世出”的拿破仑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毛泽东……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可今天,我们要走进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刿,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智慧的风范,他无愧于“平民军事家”的称号。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了解背景

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2、关于《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 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3) 重点句式及词语:

1、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4)、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义 今义

间: 参与 隔开, 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5)、 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5、整体感知

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了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有关战争问题的讨论,即:

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论战生的原因)

三:学生再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查找关于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 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2、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长勺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2、主要内容

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

第三段:战后(论战生的原因)

二、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师: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演一场课本剧。

(学生推荐了三名女同学分别扮演同乡人、鲁庄公和曹刿。)

师:这讲台既是鲁庄公的王宫,又是战斗时所乘的战车。这场课本剧分三个片断:请问——参战——释疑,每个片断我先说几句旁白,你们就开始演。

(三名学生开始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

学生老师共同评论。

教师设置问题提问:

1、弱小的鲁国为什么呢取得战斗的胜利?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

学生回答

(1) 战争前做好准备

(2) 战争中捉住时机

2、针对学生的第(1)个答案,师问:在战前,鲁庄公针对曹刿的“何以战”提出了几个条件?

学生回答:三个(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师问:曹刿认同哪一个条件?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

板书:战前——取信于民

师问:如果你是鲁国的子民,你会去打仗吗?

学生回答:愿意

师说:看来,鲁庄公的取信于民收到了效果。

3、针对学生的第(2)个答案,师说:那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到战国战场,看一看仗是怎么打的?

师问: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并大声读了出来。)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

4、分析曹刿的形象

(紧承上面分析)师说:很好,说出了曹刿是一个谨慎小心,深谋远虑的人,除了这些,你认为曹刿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爱国,有胆有识,非凡的战略思想,卓越的军事才能。等等,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自圆其说。

5、分析鲁庄公的形象

学生甲回答:善于用人,善于纳谏,是个明君。

学生乙回答:昏君,身为君王却不懂得打仗。

学生丙回答:是个明君,虽不懂打仗,但他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忠于职守。

教师小结: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时候先寄托在实行“小惠”上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他急切迎战,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是他善于用人,善于纳谏,说明他与昏君还是有区别。

6、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曹刿,鲁庄公,现在如果你们是左丘明,也写一篇关于长勺之战的文章,你们会怎么写?师引导。

生:写战争场面。

师:那本文是怎么写的?

生;主要写论战。

师:抓住了文题,强调论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生:不语。

师:本文的主角是谁?

生:曹刿。

师:看黑板。曹刿有哪些特点?

生:谨慎小心,深谋远虑等等。

师:看来这么写是有意突出曹刿的吗/

生:是。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请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课文第二段,详写战斗过程。

教学反思:

我开的公开课是本文的第二课时。

在这一课时里,我尝试了“学生问题教学法”。问题本应学生自己提出来,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还是保守的自己提出来,所以,课还是略显传统。但在学生回答时,例如围绕曹刿、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上,我对学生的质疑、回答进行了肯定,然后引导他们从文中找依据来争论,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面对学生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我的引导有时略显生硬。有时会将学生硬拽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的感觉。当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不一致时,教师随机应变,相机点拨,顺势引导的功夫,我是要千锤百炼,不断提高的。

总之,不管是成功,还是不足,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太大了,有自信,有启发,有冷静的审视,有更多的思考,它将使我在语文教学艺术的探索之路上饶有兴趣地走下去。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类复习

【注音】

曹刿( ) 又何间( )焉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小信未孚( ) 登轼( )而望之

吾视其辙( )乱 夫( )战,勇气也 望其旗靡( )

【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古今异义词】

齐师伐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大之狱。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再而衰。

【词类活用】

一鼓作气,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解词】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

2.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3.衣食所安( ),弗( )敢专( )也。

4.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通假字]

5.牺牲( )玉帛( ),弗敢加( )也,必以信( )。

6.小信未孚( ),神弗福( )也。

7.小大之狱( ),虽( )不能察( ),必以情( )。

8.忠( )之属也。

9.公将鼓( )之。

10.齐师败绩( )。公将驰( )之。

11.遂逐( )齐师。

12.既克( ),公问其故( )。

13.一鼓作( )气,再( )而衰,三而竭。

14.彼竭我盈( ),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故逐之。”

【译句】

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练习题

【阅读】

【一】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 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易置:撤换。 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

1.解词

(1)小惠未遍( )

(2)牺牲( )玉帛

(3)而绝( )其粮道

(4)秦悉坑( )之

2.译句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悉更约束,易置军史

3.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 。

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

4.乙文中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

【二】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注释(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1.解词(2分)

(1)公将鼓之( ) (2)宋人既成列( )

2.翻译(5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

(2) 。

【三】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5)修:设置. (6) 饬:谨慎、恭敬。

1、解词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2)忠之属也。( )

(3) 期年而有扈氏服 。( )

2、翻译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3、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四】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②。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③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④。”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⑤?”答曰:“举⑥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①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②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流泪的样子。③意谓:心里认为。④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⑤邪:同“耶”。⑥举:抬起。

1. 解词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彼竭我盈,故克之。

(3)何以致泣 (4)元帝异之。

2. 译句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具以东渡意告之。

3. 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4.(甲)(乙)两文都主要以 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故事表现了明帝的 。

附比较阅读答案:

(一)1(3)截断(4)动词 活埋 2(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3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悉更约束,易置军吏。4 纸上谈兵。只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二)1(2)已经 2.(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3.齐人三鼓 (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2)既济而未成列员。

(三)1(3)满一年 2(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3(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四)1(3)为什么(4)对---感到惊奇2(2)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的告诉了他。3 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4 机智、聪颖、随机应变。


曹刿论战初一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 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电子版最新教案五篇

★ 2021曹刿论战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

★ 2021年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电子版教案文档五篇

★ 2021曹刿论战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2021年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新编教案五篇

★ 2021初中语文课本教学设计方案5篇

★ 20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 2021幼时记趣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 2021曹刿论战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 湘教版语文上册九年级优质电子教案模板五篇

展开剩余30%内容 »

曹刿论战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的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