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文百科网留学资讯范文高考学习
首页 > 学习 > 2021淮上与友人别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1淮上与友人别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淮上与友人别》是唐代诗人郑谷创作的七绝。这首诗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淮上与友人别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淮上与友人别》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与朋友分别时的心情。

2.通过归纳总结,体会送别诗不同的情感,学习比较鉴赏法。

2重点难点

1.体会送别诗词不同的情感,学习比较鉴赏法。

2.学习比较鉴赏法。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淮上与友人别

一、谈话导入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送别诗词,空间的隔离感、时间的距离感、心理的距离感使送别诗具有独特的艺术美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 。2

活动2【讲授】淮上与友人别

二、诵读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诗,熟悉这两首诗歌。

2.学生齐读,老师点拨(节奏,断句)。

3.分组轮读这两首诗。

活动3【活动】淮上与有人别

三、合作探究

1.按学习小组分派任务【第一二大组《淮上与友人别》;第三四大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老师确定方法:设计朗读方案,找出意象,体会情感。

3.分组活动,学生展示,老师点评。

4.老师小结:同样是送别诗,但这两首首诗所抒发的感情却是不同的,从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淮上与友人别》表现出一种凄清感伤,不舍惜别之情,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表现出一种豁达乐观,勉励祝福之情。而这些情又是从诗中之景体现出来的,我们把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我们今天用到的将同一题材的诗歌放在一起分析鉴赏的方法,叫做比较鉴赏法,这是诗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活动4【练习】淮上与友人别

四、诵读巩固

1.四个学习组交换角色朗读。

2.学生尝试背诵,当场表现。

《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译文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

①淮(huái):淮河。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潇水和湘水,流经今湖南境内。秦:今陕西境内。

翻译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淮上与友人别

淮上与友人别和练秀才

(唐)郑谷(唐)杨巨源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21.这两首诗均以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的之情。(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

21.(2分)“杨柳”,惜别。

22.(5分)郑诗融情于景,(1分)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的反复渲染来表达离思。(1分)结句在“君”“我”对照(对比)中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1分)杨诗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1分)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是拟人的写法,同时也是移情于物,在动情的联想中表达作者与友人不忍分离的深情。(1分)


淮上与友人别初一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详案人教版五篇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最新的教案文档五篇

★ 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文档分享五篇

★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范文五篇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电子版教材同步教案

★ 语文七年级上册精编授课教案五篇

★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教材教案五篇

★ 初中七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公开课五篇

★ 七年级语文备课教案上册模板五篇

★ 初一人教版语文课文教案五篇

展开剩余30%内容 »

2021淮上与友人别初一上册语文教案的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