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文百科网留学资讯范文高考学习
首页 > 学习 > 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模拟题一及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模拟题一及答案

没有教师资格证的是肯定无法取得正式编制的。就算让你教书了,也只是临时的,因为没有许可证,严格来说不合格的。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模拟题一,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模拟题一

单项选择题

1.某高级中学向学生推销补习资料谋取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下列处理此事的方式不正确的是( )。

A.给予通报批评

B.没收违法所得

C.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D.对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罚

1.【答案】D。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学校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学校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益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教科书编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职责权限责令限期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D项中,应当是对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并非行政处罚。因此,D项表述错误。A、B、C三项: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与题干不符,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下列情況属于“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的是( )。

A.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B.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

C.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D.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2.【答案】B。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四条的规定,该法条明确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B项正确。

A项:“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是《教师法》第三十七条对于教师收到行政处分或解聘情形的规定之一。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C项:“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是《教师法》第三十七条对于教师收到行政处分或解聘情形的规定之一。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D项:“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是《教师法》第三十七条对于教师收到行政处分或解聘情形的规定之。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3.下列做法中没有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是( )。

A.学生王某不遵守课堂纪律,被任课教师罚站3小时

B.初中生李某偷窃了王老师500元钱,学校将其开除

C.赵某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让13岁的儿子辍学打工

D.人民法院对17岁的张某抢劫一案进行了不公开审理

3.【答案】D。本题考查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案件,应当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员或者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依法组成少年法庭进行。对于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十八周岁的刑事案件,不公开审理。D项正确。

A项,《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题干中,学生王某不遵守课堂纪律,被教师罚站3小时,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题干中,教师因为盗窃开除学生违背了《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同时,第三十八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题干中,赵某为减轻家庭负担,让13岁的儿子辍学。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4.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 )。

A.唐朝 B.西汉 C.秦 D.元朝

4.【答案】C。解析: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王朝。故正确答案为C。

5.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此句中所指人物和作者分别是:

A.岳飞,辛弃疾

B.周瑜,杜甫

C.诸葛亮,杜甫

D.诸葛亮,李白

5.【答案】C。解析:“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选自《蜀相》,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故正确答案为C。

6.某小学初三一班班主任王老师在毕业前最后一次班会上发起了题为“我心中的好同桌”的主题讨论,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哪些同桌或者曾经做过同桌的同学令你最感动或者印象深刻的优良品质、事迹。整个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发言,每个人都获得了别人的中肯评价。老师还将这些评价记录下来,作为了每个人的操行评语的一部分。该案例最主要体现了( )。

A.评价主体多元化 B.评价内容综合化

C.评价手段现代化 D.评价标准高端化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新课改的评价观。该案例中班主任一改往日操行评定由教师一人做出的做法,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评价自己的同学,体现了新课改评价观中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要求故本题选择A。

选项B,评价内容的综合化是指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的独特性的认可,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故排除。

选项C,评价手段现代化是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学生的评价。题干没有体现。

选项D为干扰选项,故不选。

综上所述,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7.某些学校认为“明亮的教室要干净,神圣的教室要安静。”不少教师强调课堂要鸦雀无声,追求课堂秩序井然。学校的做法( )。

A.正确,体现了教书育人的理念 B.不正确,没有以学习者为中心

C.正确,体现了学校对教学环境的重视 D.不正确,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改的教学观。新课改的教学观强调(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选项A,教书育人指的是老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题干不符。

选项B,材料中这种对于一味的追求安静,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压抑学生的天性,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所以是不正确的。学校的规章制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应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所以选B。

选项C,题干强调的是课堂安静秩序井然说明了教师为中心,与教学环境的重视无关。

选项D,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与题目不符。

综上所述,ACD不正确,本题答案是B。

8.陈老师在教授写作课的时候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去背诵名家名段来积累素材,一学期下来,学生的作文虽然看起来辞藻比较华丽,但是缺少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而张老师在写作课的教授中,经常带着学生去实地观察写作的对象,例如写以母亲为主题的文章就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的母亲,写以大自然为主题的文章就带着学生去公园写生、郊游,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提升,同时对生活的爱也增加了。张老师和陈老师相比,张老师的做法体现了( )。

A.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B.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C.教会学生学习 D.关注人

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材料中陈老师的教学只关注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张老师的课程能够在教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现了新课改教学观中的关注人。

选项A,两位老师的学生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了成绩,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选项B,两位老师的学生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了成绩,都体现了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选项C,材料中两位老师都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李老师教的是死记硬背的方法而张老师是让学生发现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时间能力。

选项D,材料中陈老师的教学只关注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张老师的课程能够在教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现了新课改教学观中的关注人。

综上所述,选项ABC错误,本题答案为D。

9.李老师非常重视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和引导,重视问题之间的衔接性和层次性,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 )。

A.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B.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C.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D.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改的教学观。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内涵是:(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2)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题干中,李老师在教学中注意问题的衔接性和层次性,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重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选项A,材料中李老师非常重视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和引导,更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非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是“教育者为中心”。

选项B,材料中李老师非常重视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和引导,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还是强调的是教会学生知识,没有体现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选项C,材料中李老师在教学中注意问题的衔接性和层次性,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重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选项D,材料中没有提到关注学生情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问题等,没有体现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综上所述,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C。

科普文阅读方法及客观题答题技巧

一、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

1.注意标题

通过标题可以知道文章的说明对象及核心内容。科普文的标题往往会点名介绍对象,有时也可兼有它的特点、作用、意义、价值等。

2.浏览文本,整体把握

(1)掌握结构特点。说明文的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即引出说明对象、详细解说对象(主体部分)、总结说明对象。说明文主体部分的段落、层次之间的结构形式一般又有:并列式、承接式、递进式、总分式等。

(2)理清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时间、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又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总说到分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

可寻找路标——语言标记,一般在文段的开头。

3.通读全文,微观勾勒

(1)把握对象特征。

方法主要是划分层次,提取核心内容。划分层次时可重点关注段首、段尾句以及过渡句。

(2)勾勒关键词。简单勾画,并且勾画可能在选项中出现考查的词,以及对答题有用的关键词。

尤其是一些修饰词(“已经”“将要”“或许”“可能”“都”“或许”等)、关联词(命题者常常在关联词语的运用方面设置障碍)、否定词(多重否定的考查)。

(3)留意说明方法。根据题目要求确定这部分所花费时间。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诠释、举例子、引用、分类别、列图表、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摹状貌。

(4)把握情感。有些科普文章都蕴涵着作者的情感,体会这些情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关注文中情感倾向的词或句子,注意文末语句。

二、科普文客观题的解题方法

1.“找”。

读完材料,审完题干(题干不可不审清),可根据题干确定选项的大致范围,开始找与选项相对应的句子,然后再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及判断。有时候选项的语句散见于文章的各处,也一定找准原句。

2.“比”。

比较时重在关注意思、关注逻辑关系。比如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中,如果把“阻隔或护卫”替换为“联结”就是错误的。另外,有时需要统观全篇,不能只盯住一处。

3.“判断”。

推断时,切不可只凭主观臆断,一定要找到确切的根据,找到合理的解释。

三、例题示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炸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阅读及做题方法:

1.读题目,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古代食品安全监管。

2.浏览文本,纵观全文,抓住关键词“周代”“汉唐”“宋代”,明确本文说明的顺序是时间顺序(周代-汉唐-宋代)。本文采用了总分的逻辑结构。

3.通读文本,明了每一时期食品安全监管的特征。第一自然段,介绍周代食品安全监管的特点,其特点是“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第二自然段,介绍汉唐食品安全监管的特点,主要是从汉《二年律令》、唐《唐律》来说,其特点是“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第三自然段,介绍宋代食品安全监管的特点,其特点是“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同时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4.做题,采用找—比—判的方法。

【参考答案】

1.C。解析:根据题干要求,锁定1-2自然段,A、B、D正确,C项“原文是“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并不是“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属于曲解文意。

2.B。解析:A、C、D正确,B项原文是“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所以行会的出现不只是“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还有监管食品安全的原因,表述不,B项属于遗漏信息。

3. B。解析:A、C、D正确,B项原文是“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并不是“宋代政府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属于张冠李戴。

以上介绍了科普文阅读方法及客观题答题技巧,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之作文素材整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说,“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也就是说,一件事情最终的结果是好还是坏,好到什么程度、或坏到什么程度,10%由事件本身决定,剩下的90%则因你的情绪、态度和应对方式决定。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范文】

态度决定一切

世事万物皆有尺度,成功与否取决于态度。就像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说的那样:“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既然我们无法控制事情的发生,那么我们就实实在在的从自身出发,调整自己的态度努力进发,总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世事无常,总有人觉得世道不公,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总会有人认为,自己万事俱备,只缺机会。殊不知,若没有时刻准备的决心与宠辱不惊处世态度,就可能与成功擦身而过。灵感往往只是一瞬,但真正能将灵感打磨并付诸行动的定是持之以恒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这是最浅显易懂的道理。

曾有寓言这样生动的描述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自觉怀才不遇的年轻人。他总觉得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从而向上帝请求给予他施展才华的平台,以便他可以向牛顿、爱迪生或者拿破仑那般名垂青史。上帝怜悯他的虔诚,就答允了他。于是,在他躺在草地上晒太阳时,一个苹果毫无预兆的砸中了他;在他身处黑暗时,夜风总能精准的吹熄他的蜡烛;在他想要在校场上大显身手时,总有拳头将其打 倒。于是他绝望了,怒斥着上帝的不公。上帝无奈道:“我只是用对待他们的方式对待你啊。”非常之人之所以有过人的成就,取决于他们面对挫折与不公时的态度。故事中的主人公或许真的有举世无双的才能,但面对挫折的态度注定他不能取得伟人的成就。

放眼现实生活,我们无时无刻受到态度的影响。建筑工地上,随处可见安全生产的标语;学校的高考鼓励标语,赫然写着“态度决定一切”;电视中各种振奋人心的广告,无不提醒着我们要以踏实、认真的态度投入日常的生活学习当中去。因为态度,无数高考学子自强不息,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不负韶华、无悔青春;因为态度,众多科研人员兢兢业业,把中国各项科技事业推向一个又一个高 潮;因为态度,多少能工巧匠用汗水塑造出巧夺天工的奇迹。一个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的工作行为,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进取。成功有时不仅仅靠天资与智慧,更需要调整自己的态度,用一以贯之的态度对待生活中每一件事。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及早认识到,我们是自己命运的播种者、主宰者。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现场直播,永远没有彩排,也都会在将来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自己的人生。认识到我们是在为自己工作,意味着我们懂得了自我负责和自我激励。要时刻谨记: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模拟题一 相关文章:

★ 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模拟题及答案

★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模拟试题及答案

★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 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模拟试题答案

★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模拟题及答案

★ 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全新模拟试题四及答案

★ 教师资格考试统考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 教师资格证国考《综合素质(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全新模拟试题三及答案

★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备考卷及答案

展开剩余30%内容 »

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模拟题一及答案的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