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文百科网留学资讯范文高考学习
首页 > 学习 > 关于《草原》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关于《草原》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 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草原》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草原》的教学反思篇1

本学期,学校的校内评估课我所讲的是《蒙古草原狼》这一课,通过备课、讲课和课后研讨等阶段,使我对这一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做了反思,总结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首先在备课阶段,由于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第一章的前半部分,所以我查找了相关的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为此,我还阅读了姜戎的《狼图腾》,以及有关《狼图腾》的相关评论和研究。《狼图腾》是一部全面研究狼、描绘狼、与狼共舞、人狼合一,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小说。对于课文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还在网上找到与狼相关的视频及狼的嚎叫声,作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学案。

其次,在讲课阶段,整体来说,内容安排较合理,时间分配得到,特别是视频的播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对学生的预习课文指导不到位。个别问题设计的过于难,在启发和引导上有所欠缺,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于少,缺少适当的讨论。

最后,在课后研讨阶段,本教研组的同事给予了很多建议,例如语速过快,要适当的启发等等,使我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使我对本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备将来讲得更好,同时也发现了自己讲课的共性问题,有待改进,收获良多。

关于《草原》的教学反思篇2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描写了牧民早晨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课意在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的心情。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是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受语言优美、获得阅读快乐的好课例。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低段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索。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多感官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再加上草原对于我们江南水乡的孩子们来说还是很陌生的,这使学习本课有了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适时创设情境,使文本更加生动、丰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课始就播放一段有关草原的视频,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对草原有了直观的了解;再如理解“黎明、宁静、新绿、回荡”等词语是难点,课件的视觉冲击加上老师语言的描述,使这些教学上的难点迎刃而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全身心地感悟草原风光美丽,体会牧民生活的欢乐,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喜爱之情,从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多种方法随文识字,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识字教学时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本节课我以文本为载体,依托文本引导学生随文识字。教学中我采用多样化的识字形式让识字与阅读有机结合,在多样性、趣味性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快乐识字,感受汉字的魅力。在对学生的认知有了充分的估计上,对每个生字各有侧重,有的字音是重点,有的字形是重点,有的字义是重点。如:遍顺口溜记“原”(草原是个大工厂,里面出产白小羊);演示象形字“羊”的文字变迁;利用古文字记忆“牧”的字形、字义;从而引出“民”的组词,记忆“民”的笔顺等。这样做优化了学生主动识字的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于《草原》的教学反思篇3

本次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首先,我考虑的是如何让幼儿用水粉画在湿纸巾上画小草和花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作画的空间和时间。其次,在材料的提供上也作了认真的准备,如:颜料和油画笔的摆放和材料的提供是否合理有效,幼儿便于作画。最后,本人认为中班的幼儿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握笔姿势和大胆选择颜色作画的基本能力,在引导幼儿绘画的同时,让幼儿尝试进行想象作画,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此,我在提供给幼儿每人一张湿纸巾的背景纸中,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范围中作画,并利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规范作画常规和技能技巧。例如:拿笔蘸颜料说:笔宝宝,手中拿,__颜料里洗个澡,伸出脑袋擦身体,再在纸上跳个舞。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提示,让幼儿从中感受到作画的快乐,特别是每次活动后,幼儿都觉得自己仿佛好像真的是在与笔宝宝一起做游戏。所以,幼儿的每一张绘画作品都很有特色富有童趣。

总之,我一直觉得“孩子只有在自身丰富的体验表达时,才会有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绘画”。通过本次的绘画活动,使我感到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让幼儿画草和花已不是教学的重难点,而是幼儿对花的位置和形状的掌握才是需要突破的重难点,在形状的把握上我利用儿歌让幼儿学习。如:从下往上长出一棵草,再长一棵草,长出一片草,然后开出各种各样漂亮的小花。就这样,教师一边示范一边用语言提示,大大地增强了幼儿的作画兴趣和积极性。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学习中,教师只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更多的是让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表现,以及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老师说教式的灌输,而是幼儿自我体验后的感悟作画,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于《草原》的教学反思篇4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歌曲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为整齐,简单、易唱,表现了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对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

在这节课中,我主要进行了四大步骤。首先是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我用谈话导入(风车转啊转,火车开呀开,我们今天的音乐之旅要到祖国的北方,那里有绿色的摇篮——草原,住着一个被称之为草原骄子的马背上的民族,他们是蒙古族,让我们骑着马儿唱着歌儿出发吧。)引导学生进行马儿发声练习演唱,接着很自然的进入播放蒙古美丽景色片段请学生欣赏,把学生的心引入到美丽的大草原上,初步感受到蒙古音乐的特点;,

了解蒙古从而导入新课,体验情感,揭示课题《草原就是我的家》。首先我让学生学唱了音符宝宝,让学生掌握旋律中的难点(八度音程大跳和附点音符的唱法)然后用听唱法学唱歌曲,反复练唱,让学生自己找演唱难点,接着就是歌曲处理,挖掘情感,(如果你们也骑上小红马奔驰在草原上,心情会怎样?(欢快、神气地),一句话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学生就很自然的把声音处理得很好。

最后是歌曲延伸,升华情感,学生观看了一段蒙古舞蹈,很高兴的加入了歌曲的表演中。整个教学以“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景为主线,层层推进,突出审美的愉悦性,轻松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我感受最深刻是: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情绪随着教学的推进不断高涨,快乐地歌唱舞蹈,通过“看——说——听——唱——演”的教学活动,一步一步加深对“蒙古族”的了解。特别是他们高歌的同时骑马挥鞭表演,仿佛是真的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恰倒好处地表现了蒙古族儿童骑上小红马奔驰草原的情景以及他们对草原、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学生的这种热情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让我感受到他们骑上小红马奔驰在大草原上的兴奋之情以及对大草原的热爱,他们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我,不知不觉中我也和他们一起尽情高歌舞蹈了。因此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应给学生创设最大的空间去感受、体验、想象、表现和创作,从而使他(她)们能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只有突出情感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美育的作用,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美,从而产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我想今后在自己的课堂上要注意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多提供探索的空间,创新自我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师生在课堂上得以充分互动交流;以文本教材为主题,表达体验的课堂,带着童心走到学生中去,教态轻松、自然、亲切,增加对学生精彩的评价,认真听取同行教师对自己授课的反馈;平时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听课,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及其课改后的创新观念思维方式。

关于《草原》的教学反思篇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学生,教师都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本节课中,我通过自己有感情的范唱,并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播放蒙古族风光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其营造了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1、以聆听、体验,感受音乐的风格。

提倡学生聆听、体验、感受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中主要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通过聆听感受蒙古歌曲的风格,并体验演唱歌曲,进一步了解蒙古族的风格。

2、教法、学法上体现“活”。

本课我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善于表现自我。教学中体现学法不枯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并根据高年级同学喜好流行音乐的特点,让他们通过“对比法”比较两首歌曲的不同风格,并了解两位歌唱家的不同的演唱风格,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3、对问题的反思:

第一:在给学生展示的时间上,安排的不是很得当,只是让学生演唱了本节课的歌,还应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蒙古族歌曲,以及展示前几学年学过的歌曲,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延伸。以后,在教学设计的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上还须不断完善。

第二:给学生表演的机会很少,缺乏音乐与其相关学科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的综合。把歌唱与表演结合,让学生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并根据音乐编创动作,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表演。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表现力,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关于《草原》的教学反思篇6

本课教学我创设了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了解风情,体验音乐。

3、学习歌曲,挖掘歌曲。

4、拓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情绪随着教学的推进不断高涨,快乐地歌唱舞蹈,通过“看——说——听——唱——演”的教学活动,一步一步加深对“蒙古族”的了解。特别是他们高歌的同时骑马挥鞭表演,仿佛是真的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还情不自禁地在歌曲的间隙加上“驾”的衬词,恰倒好处地表现了蒙古族儿童骑上小红马奔驰草原的情景以及他们对草原、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他们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我,不知不觉中我也和他们一起尽情高歌舞蹈了。因此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应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创设最大的空间去感受、体验、想象、表现和创作,从而使他(她)们能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课上也有许多不足和缺点,如:学生在进行律动时,相互之间的距离太挤了,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提醒学生。在摸索中不断前进。

关于《草原》的教学反思篇7

语文课上,我正引导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让他们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草原静谧的美。按教学思路,我该引导学生朗读全文了,让他们能在朗读中体会草原的动态美与静态美,同时领会课文的条理。可刚一读完第三自然段,第一大组里就冒出了一只小手。“曹悦,你有什么事吗?”我耐心地问。曹悦站起来,拿起书,郑重其事地说:“老师,我知道为什么说羊群像白云。”我很高兴,提醒全班学生:“同学们注意了,现在曹悦小朋友有一个重大发现,让我们来听一听。”

曹悦说:“因为白云是白的,羊群也是白的,所以说羊群像白云。”曹悦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冒出了更多的小手:“老师,我还知道。老师,我还知道。”“于润泽,你说说看。”于润泽站起来,说:“如果是一只羊的话就不像白云了,要许多只羊在一起才像白云。”“对。还有,如果羊群在跑的时候也不像白云,因为白云不会跑得那么快。只有羊群一边吃草一边走的时候才像朵朵白云在飘动。”刘悒杉干脆就不站起来,坐在座位上直接插话。再读这句话,学生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

这时,下课铃响了,虽然教学任务没能完成,但我很兴奋。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而且孩子们在小组学习中充分讨论,畅所欲言,让他们的思维不受局限,更加开阔。在交流中他们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对课文的理解在一步步加深。如果我在教学中对第一只突然举起的小手视若无睹的话,我想我会错过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失去一次又一次和学生真正交流学习的机会。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经历了这一次后,使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关于《草原》的教学反思篇8

这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可草原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了,农村孩子亲眼见的机会可以说不可能(我们老师也不一定人人见过),这就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借助文本的朗读来体会。因此,我借助网络准备了草原风光图及跟课文基本相符的视频资料。把学生带进情境,读中去感悟。

教学伊始,我先让孩子们在我的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象草原景象,然后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一段优美的草原风光图片。这两次感知,一虚一实,前者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老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后者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像的缺憾。这样虚实结合,两次感知,层次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印象,缩短了草原和学生的距离。

贴近了草原,再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出草原的美丽和热闹就不再是个难点。《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呀,从低年级就应该开始训练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因此,这节课我就试着做了,结果让我收到了一份喜悦!如指导朗读“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我引导:“读了这句话,小朋友似乎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看到美丽的花儿醒了!”有的说:“草儿也醒了,伸了伸懒腰!”有的说:“我听见羊儿在羊圈里咩咩地叫着!”还有的说:“牛儿马儿也醒了,牧民们甩着鞭子准备去放牧。”……孩子们真棒,真正体会到醒来后的草原热闹的情景,我赶紧趁热打铁:“是呀,那你就读读你眼中刚醒来的草原吧!”孩子们自然把“醒来了”读得各有各的特色!

再如,当读“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这一句时时,孩子们好象知道该怎么读了,我说,当你读这句话时,就把你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读出来就行,练了一会,他们(包括中下生)读得还令我满意。问起他们为什么这样读时,他们兴奋极了,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我看见羊儿都往外挤,咩咩地叫,我知道小羊高兴,就这样读了!”“我想,羊儿一个晚上没吃东西了,肚子早就饿了,现在一定急着出圈门,到大草原上去吃鲜嫩可口的小草。”“我看见大草原了,小羊撒欢往外跑!”几个学生说完,真的象小羊一样,挤出教室门外,嘴里还咩咩地叫着!

第三自然段图文对照,找一找“羊群”与“白云”的相似点,认识这种打比方的方法。“回荡”一词理解有难度,我借鉴了“精彩片断”里老师的教学手法,借助音乐听中感受,从而理解,解决难点。

教完了这一课,我感受颇深:孩子们的阅读能力真是不可低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还会继续尝试放手,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关于《草原》的教学反思篇9

核心提示:《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一、 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 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

三、 选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关于《草原》的教学反思篇10

这是一首内蒙古短调民歌。四二拍,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整齐,使得歌词简单易唱,表现了小小年纪的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深深地挚爱之情。这首歌曲主要让学生通过聆听、演唱,感受歌曲的情绪,并结合蒙古族大草原的广阔无边,唱出歌曲欢快的情绪,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格,用歌表演的方式表现蒙古族人民的豪爽,并唱出旋律的豪放、雄壮有力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通过多听、跟琴学唱,孩子们很快学会了这首歌曲,接着让孩子们用快、慢两种速度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感受快速的热情、活泼,慢速的辽阔、悠扬的不同特点,更好的感受、理解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本堂课最大的亮点是歌表演环节,让学生自己根据歌词创编动作并几个人一组上台表演,两个班孩子都非常好,一班的王晨贺那组,不仅唱出了豪放、雄壮有力的声音,动作也有模有样,二班的孔泽群同学竟然在“骑上了我的小红马,挥动鞭儿唱起歌”时一边挥动鞭子,一边跳了起来,还真有骑马时的状态,这堂课孩子们看上去都很开心,看来,孩子真的是需要用心激励的。

展开剩余30%内容 »

关于《草原》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