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文百科网留学资讯范文高考学习
首页 > 学习 >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是一片散文,作者周国平,内容源自于一封信而由此展开,诸多学者对此做出了鉴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案

教学目标

1.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的对生命本色的感悟,自觉抗拒金钱世故、权势名位等对纯真生命的侵扰,从而充满挚诚地爱己爱人。

2. 学会抓住关键语句,通过文本意义与生活积累的结合,深化对文章理解的阅读方法。

说明

在当今功利化、物质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日益稀缺。周国平的这篇文章,就如同一剂良药,可以预防学生年轻的心灵受到虚华浮躁的社会风气的熏染。因此,本文的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情感目标的重要性要高于知能目标。而要达成情感目标,又绝不能离开具体阅读方法的引导。离开了有效的阅读方法,脱离了对文本的体验,情感目标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作为说理性散文的阅读,把握关键语句是准确理解文本意义的重要途径;而作为一篇有鲜明现实针对性的文章,激活阅读时的现实体验,让文本与生活对话,无疑是深化理解,丰富文本意义空间的有效方法,也是情感目标能够高质量达成的重要保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抓住关键语句,通过文本意义与生活积累的结合,深化对文章理解

2. 难点:对生命本色的理解。

说明:

生命是一个笼统宽泛的名词,既可以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生命,也可以是人格学意义上的精神生命。在本文中,“生命”的具体内涵到底是什么,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和诠释。这一方面使文章获得了一个自由阐释的空间,但同时也给学生对文章意义的理解造成了障碍。如果学生对生命的内涵缺乏比较清楚的理解,文章绕来绕去就都是一个空,整堂课也就架空蹈虚了。因为“生命”在本文中是一个核心词语,必须把这一词语的意义内涵吃准吃透,才可能达成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生命体验的升华。

思路点拨

这篇文章还可以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教读。文章属于即事说理的写法,可以从分析结构的角度入手,赏析文章由一件事生发开来,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生发议论的特点。在学生对文章的思路形成明确的把握后,提供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仿写。还可以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将本文与《我很重要》放在一起,从立意、结构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然后抓取文章重点段落或语句加以深入品读领悟。

练习举隅

1. 阅读周国平的其他散文,摘录要点或关键语句,并结合自身体会分别作一下点评。

2. 设若你是那个曾经写信给周国平的年轻女孩,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想给周国平写一封信。请你把这封信写出来。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上一周在活动课程的时候,我们看了关于庄子的视频,其中讲了一个故事。(多媒体有问题,等待调试)就是楚国国君派了两个大夫去找庄子来做官,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然后呢?

生:他在钓鱼。

师:他有没有去啊。

生:没有。

师:他为什么没有去呢?

生:淡泊名利,不愿意像神龟一样。

师:唉,对。淡泊名利,视功名如粪土,不愿意去做官。然后呢,在今天啊,我们也有一个人,他的生命观跟庄子的生命观是非常相似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周国平先生的《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大家把课文翻到这一课。(板书课文题目)然后就是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周国平。周国平呢,1945年出生在上海,现在还活着哦。(生笑)他专业学的是哲学,已经得到了博士学位。现在是西南政法大学的教授,他是作家、哲学家。关于哲学方面的著作,学术著作,像这个——他主要是主攻尼采的——像《尼采与形而上学》《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样的专著,他写的。下面还有译著,翻译的,像《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关于作家这方面的,像随感集、诗集、纪实作品,大家就是可以浏览一下。作为我们中学生、高一学生来说的话,有几个集子还是要知道并阅读的。散文集《安静》《丰富善良高贵》(还要写吗)《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板书),大家可以课外阅读的。为什么让大家阅读这几个集子而不去读他的哲学专著呢?因为啊,他这几个集子都充满了人生的智慧跟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诗情于一体,语言平淡而有味,文字凝练,随意却不拖沓,自然散淡却意蕴丰富。那个王斌你不要笑了,专心听课,哦。关于周国平先生的语言“平淡有味”(板书)(的特点),我们可以在这个《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篇文章中具体感受。下面就请大家仔细地默读课文,有个要求,就是说读完之后——大家快速默读啊——就是读完之后,大家可以用一些词语、一句话或一段话说说自己的整体感受。

(生默读,时间恰好5分钟。中间老师说了句:大家要快速阅读,仔细感受。)

师:读完了没?

生:读完了。

师:好,我们请同学来谈谈阅读后的整体感受,可以用一些词语、一句话或一段话说说自己的整体感受。可以从内容、语言、作者、主题等各个方面来说。黄梦怡。

生1:我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了和谐。

师:和谐的感觉,具体指……它文字方面和谐还是?

生1:感觉上。

师:感觉和谐,事实上平淡,对吧?很平实,就像拉家常、写信一样,是吧?请坐哦。那个樊星辰。你说说看。(沉默)随便说,什么感受啊?

生2:平淡有味。(生笑)

师:嗯,平淡,有味在哪里啊?比如说你可以找一找文中的句子啊,哪个地方能体现它有味啊。

(生2答不出)

师:冯智,旁边的同学帮帮他找出有味的地方。

(生3沉默。)

师:陈奕宁,再旁边,帮帮他。找一找文中的句子,自己说也成的。比如说……

生4:引发了……

师:引发了一个比较深刻的思考,对吧?而且是关于……关于什么的……

生4:生命。

师:……关于生命的命题思考。这篇文章中,正如刚才樊星辰所说的,非常有味。具体的可以从文中找到很多句子。现在请大家圈划出你认为比较有味的句子。结合语境,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认识。大家可以自己圈读,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圈读。大家快速看,快速圈,然后慢慢地感受。

(生默读、圈划,用时大约3分钟50秒。师中间说:“之前让你们预习了,段落标出来,圈圈画画,都是空白的哦”)

师:大家看得差不多了吧,我们请几个同学谈谈你对圈出的句子的认识哦。张凯曼。

生5:第10段,从“随着我们长大越来越沉溺于俗务琐事”一直到“最罕见的偏偏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

师:这么长啊。

生5:对。

师:就整个一段内容了,这一段你给大家读一读,好吧?

(生朗读)

师:你对这段话有什么样的认识呢?大家在她阅读的过程中也要思考这样的问题。

生5:我的认识是对于生命的诞生,我们应该表示感激,不应该用那些财产和名利去装饰我们的生命。

师:也就是说生命应该是内在的,而像名利、身份这些都是外在的。

生5:我们要保持生命的本质。

师:保持生命的本质,就是它原来的状态。请坐哦。刚才张凯曼提出了要保持生命的本质,在这篇文章中,周国平先生确实提出了他对生命本质的看法。比如说,在11段中,大家可以用简短的词语概括一下吗。或者说,你找出生命本质的句子,也是成的。生命本质……

(生思考、找,约1分钟)

师:我们找几个同学给我们谈一谈哦。那个额……王顺卓。

生6:第11段最后一句。

师:你把它读一遍,好吧?

生6:“与每一个既普通又独特的生命相比,包括名声地位财产在内的种种外在遭遇实在粗浅得很。”

师:请坐哦。就是关于……刚才这个同学提出了生命的本质可以从这句话中体现出来。就是说每一个生命既普通又独特,虽然我们都是生命中的一员,但是每一个人又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不可复制。所以又说是独特的。而像名声、地位、财产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创造的,都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生命本质”——“普通而又独特”(板书)。然后,像13段的最后作者又提出了“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而生命也使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在前面哪一段提出了生命和生命之间的聆听呢?

生:第9段。

师:第9段,他说了……他怎么说的?

生:“一个生命静静地倾听另一个生命。”

师:在第9段中,最后的几句,他说了“一个生命静静地倾听另一个生命”、“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他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而在后来的10、11段中就具体地对这个话题进行了阐释。大家结合第10段内容,谈谈作者对“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做了哪些阐释?

(师等待约50秒)

师:陈浩洁,就是作者具体怎么说“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

生7:一开始我们降生到世上,没有谁带着头衔、职位、身份来的。

师:就是说一开始我们降生的时候,生命就像是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带,一尘不染。像身份啊、财产啊、地位啊、名利啊,都是后来附加上的。然后后面,他又怎么说了?

生7:随着我们长大,越来越深地沉溺于俗务琐事,已经很少有人能记起这个单纯的事实了。

师:就是说……现在就是……我们被这些外在的东西所束缚而找不到生命的本然状态了。对不对?第10段呢,就是对“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具体阐释。接下来的第11段,作者又讨论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大家仔细阅读第11段,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

(学生阅读约1.5分钟)

师:看完了吧,我们请个同学给我们说说哦。王佳丽。作者认为生命与生命之间应该会发生些什么?

生8:每个人来到世上,谁都不认识谁、陌生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两个人相遇相知到相爱,都是一种缘分。

师:正如作者所说的,每一个生命的诞生是偶然的。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相遇是——奇迹(生说),就是说生命与生命相遇的概率非常小。请坐哦。这一段是作者对生命与生命之间关系的思考。10-12段是我们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也就是作者对生命的具体思考,周国平先生从对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具体阐释过渡到了对生命之间关系的思考。而在我们这篇文章中,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可以揭示文章的主旨,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涵盖整个文章的内容,我们往往把这样的句子叫做“文眼”。比如,初中学过的《爱莲说》里面的“可爱者甚蕃”中的“爱”字就是。一般的关键性的词或者句子,都是可以成为“文眼”的。下面请大家结合刚刚阅读后的感受,找出本文的文眼。

(学生默读、圈找,约75秒)

师:金浩佳。你认为——

生9: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

师:“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为什么你会找到这一句呢?而不会找到什么“普通而独特”呢?这篇文章一开始的时候,讲到了一个女孩的来信。是作者和这个女孩之间由他的文章和来信引发的思考,而且是对生命的思考。所以,文章的“文眼”是——“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请坐哦。这个地方的生命领悟不能理解成生物学上的生命交流,而应该理解成心理(有学生小声说)或精神上的生命交流。因为啊,这个女孩,他说了,是一个卑微的女孩。而作者呢,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作家。他们之间的身份是不同的,也是不平等的。但是生命的精神交流是平等的,文章的“文眼”是——“一个生命静静地倾听另一个生命”(板书)。

师:写完了吗?写完了吧。下面我们这个,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就是……我们要利用这篇文章的内容,结合者周国平先生对生命的独特体验,谈一谈对下面这张图片的认识。主要可以结合9-12段的内容,就是这样一幅名片,大家可以……结合文章9-12段内容,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是这个地方是名字,为了保护隐私,我把它涂了。看到这幅图片,首先要跟课文内容结合起来。这样一幅名片,它包括哪些内容?哪些内容跟我们课文的内容是一样的?如果按照周先生的观点,这个名片还要不要做?

生:不要。(小声)

师:为什么不要呢?

生:因为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有笑声)

师: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从哪个地方可以具体地说呢?大家要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这个问题。比如说,这个图片包括哪些内容?

生:身份。

师:身份是……

生:什么什么教授、主任。

师:然后,那个还有什么?职务是吧?

生:对。

师:然后呢?上面是?

生:地址。

师:那下面呢?上面是工作单位。对吧?同时他的职称、职务又表明了他的身份、头衔、地位。

(突然打铃)

师:下课了吗?

生:没有。

师:然后课文第10段他说了,人生下来是不带有这些东西的。对不对?因此,当我们出去与人交流的时候,用一张名片,用一张包括单位、身份、地位、职务、头衔的名片,从本质上来说,从生命的本质来说,是不符合我们这片文章的生命观点的,对不对?在前面两篇文章,这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跟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都提出了对生命体验的认识。毛泽东认为啊,他年轻时候的生命就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壮志,而《跨越百年的美丽》呢?它把居里夫人的生命描绘成对科学事业的无限追求,而我们这篇文章呢?它把生命又描绘成“普通而又独特的”,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是非常小的,因此能够看到一个生命静静地聆听另一个生命是非常令人感动的。那么,作为我们中学生,我们应该持有哪一种生命观?或者,你认为你生命观又是怎么样的?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经历来说。大家可以讨论的。(无声)早读课的时候讨论,现在又不讨论了。

师:我们请同学说说哦,看看他赞成哪一种,或者是自己有什么看法。徐昳暄。

生10:我觉得就是平平淡淡。(大家笑)

师:平平淡淡就是真。还有呢?哪位还可以说一说,那个……这个同学叫什么?……陶沁雨。

生: 我觉得,我们在这么……作为一个学生在这么年轻的时候还是要努力向上。

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跟毛泽东的观点有点儿像。(大家笑)那个……黄梦怡。

生:就是要吃好、睡好、精神养好。(众笑)

师:吃好、睡好、精神养好,干什么呢?

生:(声音小)

师:干什么?

生:认真做其他每一件事情。

师:听好了哦,吃好、睡好、养好精神是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不是在那个地方傻笑的。(目光转向一同学)请坐哦。刚才我们几位同学有的说了应该平平淡淡,有的说好好学习,一直向上,还有的同学说养好精神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大家回去之后,都要对这个生命这个问题进行自我的思考。想一想自己过去的生命经历,然后建构起自己的、正确的生命观。(下课打铃了)然后,作业啊。关于墓志铭的作业。墓志铭,这个大家,墓志铭知道吧?

生:知道。

师:懂的,是吧?(有答:不懂)墓志铭就是——(嘈杂声)静下来,墓志铭就是对这个死者的介绍与歌颂,(有学生:啊?)墓志铭就是对死者的介绍与歌颂,主要包括名字、地位、生平事迹这样一些东西,主要是悼念,一般只说好的,不说差的。就是人的一生,这么结束之后,应该给予怎样的评价。对吧?结合课文内容周国平的《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谈一谈有没有必要写墓志铭,因为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众答)。大家想一想哦。课外把它完成哦。然后这个,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大家再见。

生:老师再见。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学反思

这是我给中学生上的第二节课,此前的40分钟,我在9班上的也是《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不过声音没有录好,情况比这还糟糕。这节课不知道是怎么熬下来的,如果有录像,人们一定会发现:我在不停地看表。当时上下来,我感觉糟糕透顶了。不过,我还是上完了。现在看看根据录音整理的实录,对比其他同学上的这一课,我发现有些地方还是值得思考的。我首先说几个突出的问题:

1.教学语言:

之所以把语言放在首位,是因为我自己听着录音都觉着好笑。难怪学生在下面笑。我整理完录音,我一个做法就是我看看有多少字,结果才4700字。之前,我听说一节课整理下来大约7000字。可见,我的课的容量比较小,大约只有正常课堂的3/5多,有效信息可能不到1/2。问题就出在语言上。

(1)语速特别慢。下课我和同学们交流,有的同学笑着问:“老师,你现在说话怎么不两字一顿了?”我笑答:“那个时候是上课。”上课时,由于准备不充分,怕说错话。另外,平时说话比较快,怕上课时说快了,没内容讲了。所以,语速控制得特别慢,断断续续,听起来特别别扭。

(2)口语冗余。我发现,像“那个”(8次)“就是”(30次)“然后”(12次)“这个”(21次)等口语词汇出现十分频繁。现在看来,太多了。但在当时,不知怎么的就说出来了。同一语句的重复、口头禅、语气词等都是一些冗余的、没有教学意义的、无意识重复陈旧信息、不含有效教学信息的话语。观看名师的课堂,我们会发现很多老师做得非常好,堪称“零冗余”。适量的口语出现有助于缓解气氛,调整语气,但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出现必然浪费大量有效的教学时间,并造成一种不良的语言示范,降低教师的教学自信力。我觉得,造成口语冗余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备课不充分、语言习惯不好、临场应变能力薄弱、思维跟不上节奏等等,才造成了说话期期艾艾、断断续续、辞不达意。对重要的教学环节、可能出现意外的语段详细地拟写,充分准备,反复演练,或许是一种笨拙但有效地方法。

(3)语言僵硬。听录音,我发现,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都是一个调子打到底。没有高潮、没有亮点、没有文采、没有生气,听起来特别的让人郁闷。怪不得在后面听课的实习同学说:“我都快要睡着了”。

语言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想迅速改变恐怕不太现实,只是以后教学时要谨慎注意、反复演练。我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把教材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理解的语言,再把自己理解的语言转化成学生理解的语言。在这两个转化过程中,还要避免语言的冗杂、语调的生硬、语速过快或过慢等教学语言毛病。

2.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的成功很大一块是教学内容部分。主要就是看我们有没有抓住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有没有完成教学目标,有没有保持活动和目标的一致,我想,这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我在教学之前,设计了一个教案(教学设计1),被老师否决了,特别是第一部分“资料引入,初步感知”。老师给了一份教案,让我参照,并且打电话给我,具体地讲了9分钟,我很感动。主要是我可能高估学生了,一开始对学生不太了解,问题设计过难。另外,时间上可能来不及。老师说,我的导入过长。我的本意是掺入一些活动的理念,引入一些媒介材料,把课上的活一些。我的担心是活动中出现意外,没有过多地考虑学生情况。后来,根据老师的建议,我把教学设计第一部分调整为“故事导入,认识作者”,大约几分钟(教学设计2)。由于刚来,对学生情况不甚了解,所以不太好分析学情。事后分析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我发现情况并不是想的那么美好。教学设计算是计划,课堂教学才是真正的实施,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我想的是,手里拿着教学设计,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来上好了。虽然不容易出彩,但也不至于偏离太多。可那永远是理想状态。学生才不知道你手里拿着教案,你给他铺好了路,他就不愿意走。

我使用的教学设计2,原来整堂课主要分为“故事导入,认识作者”、“聚焦文本,关注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领悟内涵,拓展应用”、“播放动画,收束全文”四块。结果上课时,勉强变成了三块,最后一块由于时间和播放器的原因丢掉了。阅读课堂实录,我们可以发现,除了第一版块“故事导入,认识作者”完成之后,其他两块完成的并不是很理想。

我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通过默读课文,能够说出自己的整体感受。2.能够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并仔细揣摩句子的内涵。3.关注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慢慢地领悟生命“普通而独特”的本质,抛弃外在的浮华功名,树立平等、自然的生命观。”教学目标有没有完成呢?说真话,我不敢确定。原因有几个:(1)虽然我打算把重点放在文本解读上,但和学生探讨的并不深入。可是随着学生的阅读思考,他们对我提出的文章的“文眼”“生命的本质”“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答出来了。(2)关于能够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并仔细揣摩句子的内涵。事实上,我根本就没有让学生展开找,只是问了一个学生后,就跳到“生命的本质”上去了。在设计中,我列了学生可能找的六句,结果现在就变成了一句。从目标的角度来说,似乎没有达成,至少是没有完全达成。(3)我整个教学计划的顺序完全乱了,根本不是我原来的顺序。一会儿跳到后面,一会儿又跳到前面,反正没有什么系统性可言,更别说什么教学节奏了。

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默读、思考的时间似乎太多了(我计算了下,约有14分钟之多),这样必然挤压正常的教学时间。我请同学们思考、圈划并且可以讨论的,但讨论活动都没有充分展开。说他们不愿意做吧,似乎不太恰当。我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时间给的少了些,根本没法展开;一个是语言指令不明确,模模糊糊的,“可以讨论”,但没有说一定要分小组讨论。结果使得活动进行的不伦不类,说没讨论吧,有点儿声音;说讨论了吧,根本没有深入。

最后,我内容都讲完了,我发现还没有下课。我想到了孝华老师之前交代的几招:(1)联系前文,谈谈选择什么样的生命观;(2)反复地阅读、感受重要段落;(3)阅读《时光村落里的往事》等。我选择了第一种方案。感觉效果还不错。

3.教学提问:

首先一个特别明显的问题,就是每次同学回答完问题或者阅读完,我都没有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没有表扬他们,也没有批评他们,很冷的感觉,只顾着自己讲。这可能降低学生回答的积极性,或许是我担心课堂出现意外,加强了堂控能力,使得自己事先准备的观点凌驾于学生的观点之上。这也就是这节课,我讲了很多而学生讲的其实并不多的重要原因。总体上来说,这节课还是比较传统的课堂,学生的活动主体被我的话语遮蔽了。

看看以下几个我的提问:

(1)我们请同学来谈谈阅读后的整体感受,可以用一些词语、一句话或一段话说说自己的整体感受。

(2)现在请大家圈划出你认为比较有味的句子。结合语境,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认识。大家可以自己圈读,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圈读。

(3)作者具体怎么说“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

(4)作者认为生命与生命之间应该会发生些什么?

(5)在这篇文章中,周国平先生确实提出了他对生命本质的看法。比如说,在11段中,大家可以用简短的词语概括一下吗。或者说,你找出生命本质的句子,也是成的。

(6)下面请大家结合刚刚阅读后的感受,找出本文的文眼。

以上几个提问几乎没有陈述性知识的检测,主要是反思性、理解性的问题,我想问题的层次或许没有把握到位,因而有些时候显得比较突兀。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一点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也是问题,如前所述。可是,针对同学们的回答,我大多数是一对一的理答,而不是把一个学生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回答放到一起来反馈,有时还会打断学生的回答。不过,对于樊星辰同学的“平淡有味”,我使用了追问的策略,使得课堂转入了品味句子的环节。

4. 教学仪态

这个问题不多说了。有同学笑问:“老师,你上课时腿是不是在发抖?”我笑答:“你怎么知道的?”其实,腿在发抖倒没有了,只是在讲台上,无论是站着、靠着、手搭在讲台上、背在身后、斜着身体……都不舒服,似乎没有一种自然的状态。感觉挺别扭的,不知道是讲台矮了,还是我高了。有录像的话,会看得更明显,觉得状态还不如最后那次微格教学的好。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 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详案五篇

★ 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电子版五篇

★ 2021年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免费电子版指导的教案五篇

★ 高中一年级语文沪教版公开课教案详案五篇

★ 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电子版教案沪教版五篇

★ 2021年沪教版免费电子版高一教案展示五篇

★ 我的家在哪里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 部编版高一语文课文的优质教案五篇

★ 沪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三电子版教案设计五篇

★ 高一必修一语文指导教案五篇

展开剩余30%内容 »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的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