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文百科网留学资讯范文高考学习
首页 > 学习 > 破阵子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破阵子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破阵子》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破阵子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破阵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

二、介绍词的常识、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1、词的常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大家看,写在最上面的“破阵子”是题目吗?

不是,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沁园春”、“卜算子”一样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北方。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4、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

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

“壮”。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大家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我们梳理了课文后再来回答。

1、首先,先听一下录音,大家在书上注音;然后我请几位同学试着为我们朗读一下。

2、学生朗读,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回:醒。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这时候作者回想梦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牛。(典故)。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顺序为“分麾下八百里炙”的倒装,分给部下烤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

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典故: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发出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为25弦)。

翻:演奏。

“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不,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是宽泛对偶,这样看来与“如”字相对的“作”字是什么意思?

作:像。这个字古今词义不同要注意。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霹雳:弓弦的响声。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君王的天下事是指什么?统一国家。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3、我们梳理了整首词后,大家能否找出文中表现“壮”的地方?

这些句子表现出来的“壮”的内涵是什么?

壮: 点兵出征、飞驰敌阵——壮观而激烈 雄壮 统一国家、名垂青史——雄心壮志

本词的文眼“壮”,仅仅是雄壮吗?

不是,最后一句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这里的“壮”还有为“悲壮”的含义。

作者化“雄壮”为“悲壮”,由理想回到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有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却只能在沉醉后的梦里驰骋沙场,心中有壮志未酬的悲情。

“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5、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6、如何理解这首词?

明确: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7、齐读课文

四、小结全文

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把读完该词后的感悟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破阵子》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咱们第一次见面。老师先作个自我介绍,大家注意听了,老师的自我介绍当中有真有假,听到假的要举报。我姓钟,钟海平,今年四十九岁,是金华五中的语文老师(笑声,学生举手)等我说完,平时爱写写诗,读读诗,今天咱们要上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我写的。(笑声)

生1:这首诗不是你写的,是辛弃疾写的。

师:哦,我说黑板上那几个字是我写的。(笑声)

生2:你不是金华五中的语文老师。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没看到过你。

师:我刚调过来。昨天来的,明天还调回去。(笑声)还有要举报的吗?

生3:你不是四十九岁。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最多也三十几岁。(笑声)

师:我这人长得年轻。好,同学们,你们很善于发现啊,老师一说话,三个破绽就让大家发现了。学习呢,发现很重要。一起读读课题,看看有没有发现。

(学生齐读课题)

师:有发现吗?(学生沉默)没发现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课题)

师:有发现吗?

生4:老师,你写题目忘了写书名号了。

师:哦,忘了写书名号了,重大发现!这个发现是个错误,写在黑板上明知是课题的时候就不用写书名号。书名号什么时候用呢?在文章当中,在句子当中为了标明它是一个书名就要用书名号。还有其它发现吗?

生5:从这个题目当中看出这首词是辛弃疾为陈同甫写的。

师:“为陈同甫”,对,这是个重要发现。

生6:“壮词”两个字可能是说陈同甫去打仗了,然后辛弃疾写给他的。

师:哦,你发现这是一首壮词。

生7:从题目中看出陈同甫跟辛疾离得很远,因为题目中是“寄之”。

师:对,不在一起。好,同学们,读题目可以有很多发现,刚才咱们同学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发现。一个比较重要的发现就是陈同甫跟辛弃疾不在一块儿,要寄给他。陈同甫是谁啊?

生:辛弃疾的朋友。

师:对,辛弃疾的好朋友,跟咱们有缘,金华人,发现了吗?

生:发现了。

师:还有一个重要发现。刚才一位女同学看到,这是一首壮词。如果说让你在这个题目中找一个关键词的话,一个字,你找哪个字?

生:壮。

师:重要发现。再看下一行:南宋,辛弃疾。老师有个发现,我发现宋代还分南北。你发现了吗?

生:发现了。

师:谁能告诉我宋代为什么要分南北吗?

生8:因为金国人打来了,北宋打败了,京城迁到南方。

师:好,坐下去。大致意思我已经听明白了。先有南宋还是先有北宋?

生:北宋。

师:先有北宋,后来金人打来了,北宋打败了,灭亡了。北宋的最后一个皇帝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就逃了,逃到哪里呀?

生:南京。

师:南京啊?

生:南方!

师:南方在哪里呀?

生:杭州。

师:对,杭州。杭州在南方,所以后面这个朝代叫南宋。北宋的都城在哪里啊?

生:汴州。

师:对,汴州。现在叫什么呀?现在你已经找不到汴州了,现在叫什么?

生:开封。

师:那位女同学轻轻地说,说对了,开封。北宋有个大清官,叫包青天,就在开封府上班。刚才读课题读出了一点发现,接下去要读文章了,读文章发现可就更多了。咱们先不谈发现,先把文章读好。预习的时候读过吗?

生:读过。

师:好,读过了。咱们再读两遍。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第一个要求,读诗词要读得字正腔圆,第二个要求,读好停顿。开始读,按照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来读一读,举个手。

(一学生朗读课文)

师:读得很好。老师给你一个提醒,“八百里分縻下炙”,“八百里”跟“分”之间停顿可以再长一些,后面一句也是一样“五十弦,翻塞外声”。再来一位。

(一学生朗读课文)

师:读得很好!音色很好,而且有点雄壮的气势。有一个提醒,稍微慢一点。来,你超过他(抽另一位学生读)。

师:掌声送给他。好一个“可怜白发生”啊!读得太好了。刚才这三位同学都读得很好,就像他们一样,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全班齐读课文)

师:刚才读课题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发现,就是那个“壮”字。这个“壮”文章注解中对它作何解释?

生:雄壮。

师:那接下去请你去看一看,这首词当中哪些语句、哪些内容体现它的雄壮?

(学生默读课文)

生9:“梦回吹角连营”这一句话体现了雄壮。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9: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梦醒了,听到军营里响起号声,可能要打仗了,所以雄壮。

师:对,打仗是雄壮的。

生10:“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10:马像的卢马那么快,的卢马是刘备骑过的占马;霹雳是形容特别响的雷声。

(教师板书:快 惊)

师:老师帮你写了两个字,一个“快”,一个“惊”,你觉得从这两个字当中可以看出战争怎么样“

生10:激烈。

师:非常激烈,非常激烈的战争体现雄壮。非常好。

生11:我认为 “八百里分縻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一句写出了军营的雄壮,和将军战士的高昂的战斗意志。

师:哪些词可以体现战斗意志?

生11:“翻”和“分”。

(师板书:翻 分)

师:分什么?

生11:分熟的牛肉。

师:翻什么?

生11:歌曲演奏。

师:什么歌曲?看一下注解,“塞外声”指的是?

生11:悲壮粗犷的战歌。

师:还有补充吗?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雄壮?

生12:了却君王天下事。

师:怎么体现雄壮,说说你的理解。

生12:“天下事”是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我觉得这件事情是一件比较大的一件事情。

师:这是一件大事,说得很好。同学们,宋代的词有两大流派,一个叫豪放派,一个叫婉约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在所写的事情上就有所不同。刚才这位同学说收复北方失地这是大事,对了,豪放派的词,写的就是军国大事,表的是雄心壮志。婉约派词写的是风花雪月,表的是儿女情长。所以豪放派婉约派你一看内容就看出来了。

师:刚才同学们找了体现雄壮的内容。首先从事件上看:“分”,分什么?

生:分牛肉。

师:用文中的一个字来说。

生:炙

师:这个 “炙”什么意思?

生:切碎的熟肉。

师:“切碎的熟肉”,老师觉得这个注解有点问题。老师翻了很多词典都没见过把“炙”字解释为“切碎的熟肉”的。这个字该怎么解释,我们来看看这个字的字形,上边是什么?

生:夕

师:不是“夕”,这是一个变了形的“月”,“月”字旁在古代汉字当中其实是个“肉”字,大家发现我们现代汉语当中许多“月”之旁的字,如“脸”“臂”“腿”“脚”“腰”等,与月亮有关吗?

生:没有。

师:都跟什么有关?

生:都跟“肉”有关。

师:都是长肉的地方。那这个“炙”字的意思就是“肉在火上烤”,《说文解字》当中对它有两种解释,一种作动词,解释为“灼”,就是“烤”的意思;还有一种解释为“烤熟的肉”,作名词。我觉得在这里解释为“烤熟的肉”合适,解释为“切碎的熟肉”不合适,为什么?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看出来,那肉都切碎了还雄壮吗?

生:不雄壮。

师:什么叫雄壮?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那叫一个雄壮!都切碎了还雄壮什么?好!分牛肉体现雄壮,翻塞外声也体现雄壮。(手指板书)这里还缺一个字呢,大家给补一补。

生13:点。

(师板书:点)

师: “沙场秋点兵”的“点”,这个“点”什么意思?

生14:调兵谴将。

师:调兵谴将吗?注意看一下注解。

生:检阅军队。

师:秋点兵,检阅军队。好,这是军营生活。“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是?

生:战争场面。

师:(手指黑板)“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了却”后面还得补一个词,补什么?

生:赢得。

(师板书:赢得)

师:(手指板书)这是军营生活,这是战争场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什么?

生:志向。

师:对,远大志向,或者说是雄心壮志。大家看,它的雄壮就体现在叙述的内容是军国大事,表达的感情是一种雄心壮志,还有它用的一些词语(手指板书)也体现了它的雄壮。这就是为什么这首词要称之为壮词。大家再把中间部分,从“八百里分縻下炙”到“赢得生前身后名”一起读一读,读出这种雄壮。

(生齐读课文中间部分)

师:同学们,山河破碎啊!滚滚黄河成为金人的饮马之槽,莽莽中原成为金人的牧马之地,我大宋同胞沦为亡国奴啊!每一个大宋的热血青年都应该以收复失地为己任,以征战沙场为荣耀。再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中间部分)

师:好一个“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天地可鉴!可为什么还要说“可怜白发生”呢?

生15:因为当时皇帝不配合。

师:你哪里看出来?哪里看出他的可怜?

生15:“了却君王天下事”

师:“了却君王天下事”所以可怜吗?

生15:因为那天“天下事”应该是君王去做的。

师:不该他去了却,是这样理解吗?

(生15说不上来)

师:先坐下去思考一下,想明白了可以再说。

生16:因为文中说“梦回”,所以不是现实的,是他自己想出来的。

师:哦,不是现实,刚才所说的这一切雄壮,都不是眼前的现实,你是这样说的吗?

(师板书:梦)

师:这只是一个梦啊!“梦回”什么意思?

生17:回忆的意思。]

师:有别的理解吗?

生18:梦醒的意思。]

师:对,“梦回”就是梦醒的意思,从梦里回来嘛,就是梦醒。我还记得刚才有一位同学这样解释“梦回吹角连营”,他说梦里醒来,听到军营里号角吹响了,战争就要爆发了。可我们现在说的跟刚才的理解好像不太一样,你们怎么理解?

生19:我理解的“可怜白发生”是到了作者晚年,还没有看到朝廷收复失地,所以才会有“可怜白发生”的感慨。

师:不是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了吗?

生19:这里应该是还没有了却吧。

师:哦,“了却君王天下事”原来是“未了”,“赢得生前身后名”原来也是“未赢”。还有个问题没解决,“梦回”,是梦醒的意思,那究竟是梦醒了听到号角吹响,战争爆发呢,还是在梦中战争爆发?

生20:我觉得“吹角连营”是他梦醒之后在脑海里想的,不是现实的。

师:你的理解跟我一样。梦中醒来,梦中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是这样吗?

生:是。

师:这里有这么几种说法,有一种认为这里的分牛肉、翻塞外声、秋点兵就是梦中的情景;还有一种说法说这是作者的回忆,因为作者年轻的时候确实有过“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经历;还有一种说法说这是梦醒之后作者的一种联想。梦境也罢,联想也罢,回忆也罢,这终究不是眼前的现实,而是一个梦,一个英雄梦。再读最后一句。

(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除了这些没有实现之外,还有什么值得可怜吗?

生21:有为国收复失地的愿望却无法实现。

生22:南宋朝廷昏庸腐败,大臣们不问国事,只顾自己享乐。

师:哦,是这样,不错!从这个“白发生”你还看出什么?

生23:作者可能为当时的社会感到悲哀。

师:好的,请坐!同学们,从这个“白发生”里,你觉得作者老了吗?

生24:我觉得他是自己觉得老了,不能为壮志而奔波了,其实他当时还不老。

师:几岁了?

生24:这个没记住。

师:我告诉你,49岁。究竟老不老,我们看看他自己写的诗。

(投影展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师:这是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当中的一个千古名句,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诗句)

师:这里面有一个典故,廉颇是战国时候赵国的名将,晚年受到奸臣的排挤、陷害,最后出逃在外。后来秦国老是来骚扰赵国,赵王想重新启用廉颇,但是又担心廉颇老了,不中用了,于是派了一位使者前去探望廉颇,廉颇也要为赵王效力,所以使者一来,廉颇“为之饭一斗米,肉一斤,披甲上马,以示能用”,体现我老当益壮。但是这位使者被廉颇的仇人郭开给收买了,回去跟赵王禀告说:廉颇老了,饭倒还挺能吃,就是我跟他坐了一会儿,他就上了好几次厕所,肠胃估计不太好。赵王一听,廉颇是不能用了。同学们,廉颇老了吗?

生:不老!

师:老倒是老了,但是老当益壮,壮志不改啊!这里面,廉颇比谁?

生:辛弃疾。

师:对了。辛弃疾是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也是老当益壮,壮志犹存,报国之心仍在。你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几岁吗?——这首词是1205年,辛弃疾66岁的时候写的,而《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1188年49岁的时候写的。你想,66岁尚不服老,49岁会服老吗?

生:不服!

师:可见,他的“可怜白发生”并非是因为老啊。一起再读最后一句。

(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同学们,可怜的仅仅是辛弃疾吗?

生25:岳飞。

师:还有谁?

(生沉默)

师:刚才说到岳飞了,陈同甫可怜吗?

生:可怜!

]师:陈同甫跟岳飞一样,也是壮志难酬。还有谁?

(生沉默)

师:老师告诉你,不仅仅是辛弃疾,也不仅仅是岳飞,不仅仅是这些爱国将领们。还有更可怜的。

(投影展示: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这首诗大家熟悉吗?

生:熟悉。

师: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诗歌)

师:谁写的?

生:陆游。

师: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跟辛弃疾是同时代的诗人。“遗民”指谁?

生26:北方的宋朝百姓。

师:对,北宋遗民。“胡尘”什么意思?

生:胡马引起的尘土。

师:胡人的铁蹄,也就是金人的铁蹄扬起的尘土。“南望王师”这个“望”是什么望?

生:盼望。

师:对,盼望,渴望,望眼欲穿的望。“又一年”你知道是几年吗?

(学生沉默)

师:离辛弃疾写《破阵子》是61年,离陆游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65年,780个月,23725个日日夜夜,是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屈辱地生活。再读一遍。

(生齐读诗歌)

师:遗民泪尽,望眼欲穿啊,我们的南宋王师在哪里?我们南宋王师的爱国将领在干什么?

(投影展示:可怜白发生)

师:他在抚剑长叹——

(生齐读:可怜白发生)

师:北方遗民泪尽,南方王师的将领在抚剑长叹:可怜白发生。同学们,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问辛弃疾吗?

生27:为什么不去解救北方遗民?

师:是啊!我也想这样问啊!为什么你不带兵去打仗呢?为什么你不去解救北方的遗民呀?但是同学们你知道吗?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受了奸臣的排挤,被弹劾罢官,赋闲在家呀!他没兵可带,打的什么仗呀!再读“可怜白发生”。

(生齐读:可怜白发生)

师:同学们,词读到现在,你知道辛弃疾为何而醉了吗?

生28:国家大事未了。

师:国家大事未了,所以喝酒,喝闷酒,这是借酒消愁啊。

(板书:醉)

师:因为醉后可以入梦,而梦醒是“可怜白发生”呀!

(板书:怜)

师:难怪古人要说“但愿长醉不复醒”啊!同学们,醉的也不仅仅是辛弃疾,还有人跟他一起醉。

(投影展示: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生齐读诗句)

师:这些“游人”是谁?

生29:南宋官僚。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9:学过的。

师:哦,老师说过。“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就是北宋的都城,北宋都城汴州已经被他们葬送掉了,他们到了杭州,还在干什么?——还在整天寻欢作乐,歌舞升平。这是一个怎样的“醉”?

生30:这是腐败的醉。

师:对,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这一帮酒囊饭袋,把我们的大好河山拱手送给金人!就是这一批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把我们的诗人辛弃疾,把爱国将领辛弃疾给排挤了,给陷害了!同学们,词读到现在,你还觉得这首词雄壮吗?

生:不雄壮。

师:什么感觉?

生31:悲哀!

师:老师觉得,是悲壮!为什么说悲壮呢?这个词可以拆开解释,在诗人的内心,在他的梦里雄心壮志依然未改。(板书:壮)但在现实中只能是借酒消愁,而且醒后是愁更愁。现实是无比的悲凉啊!(板书:悲)所以老师说这是悲壮。带着这种悲壮的理解,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全诗)

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当中,咱们了解了辛弃疾,了解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也了解了南宋那么一丁点儿的历史,还体会了遗民之苦。咱们用一句话写写自己的感受,这句话“可”字当头,“可怜白发生”的“可”。“可”字当头的词很多,“可怜”、“可悲”、“可叹”、“可恨”、“可耻”、“可惜”等等,选一个方面,写遗民也好,写南宋江山也好,写权贵也好,写一句话,不一定是五个字,开始写。

(学生写感受)

师:好,同学们,我要求大家写一句话,很多同学已经写了好几句了,谁来说一说。

生32:可耻游人醉,可悲遗民泪,可恨奸臣乐,可叹南宋败!(掌声)

师:写得多好啊!老师给你改一个字,“可恨奸臣乐”的“乐”字,改为“可恨奸臣奸”,或是“淫”——腐败嘛。

生33:可惜辛弃疾被人陷害。

师:也很好呀!很通俗,说得很直白。

生34:可怜辛弃疾壮志未酬。

生35:可惜诗人辛弃疾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师:同学们,你们所说的一切——可怜遗民苦,可悲江河破碎,可恨权贵奸——正是辛弃疾华发早生的原因啊!你们,都是辛弃疾的知音啊!老师送你们一个礼物。

(师配乐朗读,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下课!

《破阵子》复习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

1.陈同甫:陈亮,字同甫,辛弃疾挚友之一。辛弃疾作此词寄陈亮,以共勉。2.八百里:牛名,《晋书》、《世说新语》中都有记载。亦兼指连营之广,语意双关。3.麾下:指部下。麾:军旗。4.炙:烤肉。5.五十弦:泛指军中乐器。翻:演奏。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6.沙场:战场。7.点兵:检阅军队。8.作:像,如。9.的卢:一种烈性快马。相传刘备在荆州遭遇危难,骑的卢马“一跃三丈”而脱离险境。10.霹雳:惊雷,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11.了却:完成。12.天下事:此特指恢复中原之事。13.赢得:博得。14.身后:死后。15.可怜:可惜。

诗句大意:

带着醉意挑亮灯火,端详心爱的宝剑,朦胧入梦,似乎回到了当年的战场,只听见各军营响起了雄壮的号角之声。(借酒消愁,挑灯看剑,梦回军营。)

部下的官兵们分享着烤熟的牛肉,军乐器演奏着雄壮的军歌。秋高气爽,威武的军队整齐地排列着,接受检阅,准备出征。(梦境中,军营中一片豪迈热烈景象,军容雄壮,士气高昂。)

战斗开始了,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驰,拉弓射箭,弓弦响如惊雷。(描写惊险的战斗场面,展现驰骋疆场的抗金英雄形象。)

替君王完成了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生前死后都赢得一个为国建功立业的美名。(战斗获胜,理想实现,意气风发。)

一梦醒来,看看自己,可惜啊,头发都白了,理想还是未能实现!(梦醒,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理想在现实中破灭,无限悲愤。“可怜”一词将词的“雄壮”之风转为“悲壮”。)

主题思想:

通过现实与梦境的鲜明对比,抒发了词人不灭的抗金之志和报国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破阵子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教案五篇

★ 沪教版七年级的语文教案必备文档五篇

★ 你一定会听见的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 江城子密州出猎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 采桑子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 写给云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 公输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 我看见了我的骨头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 爸爸的花儿落了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 无题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展开剩余30%内容 »

破阵子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的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