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文百科网留学资讯范文高考学习
首页 > 学习 > 2021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新编教案模板五篇

2021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新编教案模板五篇

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学上的许多决策都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作出。有经验的教师凭借这条途径也能取得较好效果,这是具有教学艺术的表现。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1

《满井游记》

《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第四课,这是一个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单元,经过前三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能把握这种游记的特点。根据要求,通过这些文章要学习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并学习文章的写景方法。《满井游记》作为一篇自读的记游小品,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而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呢?根据以上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

1、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能力:

① 理解作者写景的特点;

② 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⑵ 过程与方法:

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成长。

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教学重点:

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情感。

3、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独特的文风与性情。

4、教法与学法:

由于这是一篇自读篇目,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⑴ 诵读教学法,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听朗读,让学生自己想象文章画面,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学重点;

⑵ 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其他同类篇目的比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个性化的写景特点,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

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讨论,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在学法上,力求让学生掌握通过画面想象,再现艺术形象,学习赏析写景文章的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

【过程描述】

一、新课导入

师: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代文人喜欢寄情于山水。我们曾学过哪些古代文人的作品呢?

(生纷纷举例作者及作品)

师:今天,我们将来认识一位明代的大文学家袁宏道,看他又是寄寓山水怎样的情感?(引出课题)

二、感知课文

(说明:这是一篇自读的文言文,因此文言字词的疏通在课前布置给学生课外完成,在本课时可留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主要由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在疏通字词后,教师组织学生读课文,感知文意。)

师:文章记叙何时的景色?请找出你判断的依据。

生1:春天的景色,根据文中描写景色的语句。

生2:我认为是早春的景色,根据文中“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知道这时候正是早春季节 。

师:很好,你读得很仔细。这是一篇描写北国早春的游记散文,如此美的文章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感受其魅力。朗读课文要注意课文的整体感情基调,谁能说说课文各段的感情基调呢?

生1:应是“欢快”的感情,因为文中表现作者热爱自然景色。

生2:我觉得本文三段话的感情不一样,根据内容第①段应用无奈的语气读,第②的感情比较热烈,欢快;第③段要读出作者寄情山水闲情逸致。

师:请你给全班同学示范朗读,好吗?请同学们在听读的时候注意完成以下表格的填空。

(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媒体播放配乐 )

(听读结束,学生举手发言。)

满井

所见

景物

景色描写语句

三、品读课文

师:美文需要用心感受,请同学们自主品读课文第2段中你喜欢的语句,可从景物特征或作者情感等角度品析,并以“我读________,读出了________”与全班同学交流。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品读,然后组织班内交流互动)

生1:我喜欢读“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我读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样子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师:同学们还认为这句中哪个词用的特别妙?

生2:“微润”,这个词语表达了早春时肥沃的土地开始复苏。

师:一个“润”字与“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微”字更四凸现了“早春”的季节特征。

生3:我喜欢读“于时冰皮始解,,……冷光乍出于匣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事物感到欣欣然。

生4:我也喜欢这句话,但我从“波色乍明”中读出了早春河水的明亮清澈,而且后面还运用比喻句“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师:你能从文中关键词语和修辞的角度品味语言值得同学们学习。你在朗读这句话时觉得那个字词应该读重音?

生4:(轻读)我觉得应该是“解”“明”“清澈”,因为这些词语都写出了波色的特征。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提示学生放声朗读品味)

生5:我在读“乍”这个字时声音比较响亮。

师:从这个“乍”字中你能品出作者的感情吗?

(生感到疑惑,师提示:理解“乍”字的含义。)

生5:“乍”这个词语是“突然”的意思,在文中表现了作者对眼前所看到的景色感到意外,精神感到振奋。

师:品得太妙了,一个看似无义的虚词居然有如此深刻的内涵。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句子来感受作者的感情。

生6:我喜欢“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个句子让我读出了作者对能够欣赏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而无比喜悦。

师:你能解释“而”字的含义吗?由此你对这个语句是否有新的理解?

生6:(思考、顿悟)哦!“而”表示转折,这个句子还表达了作者为“城居者”未知郊田之外的春景而感到遗憾。

……

生7:我 觉得“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写的很好,因为这句话写出了鸟鱼等景物的悠然自得,而且还运用拟人手法。

师:你能品出运用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吗?

生7:运用拟人手法使景物更加形象生动,充满生机。

生8:赋予这些景色以生命和人的感情。

师:袁宏道山水小品善于把人的感情与景物情景交融,把无形的情思化微有形的景物。后人曾这样评价:往往花有人的容貌、柳有人的感情、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运用拟人手法?请继续品读。

生9:还有“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也运用拟人,这句话也赋予山峦灵气,并且给人留下焕然一新的感觉。

师: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追求: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文章用极其清新传神语言描绘了满井早春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这正印证了“一切景语皆情语”。

……

四、拓展延伸

师:面对美景,因作者的个性各不相同,所以进入笔下的景物各不相同,所表达的情感态度自然也不相同。请阅读课文末段,结合相关资料,谈谈袁宏道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与本单元其它三篇课文的作者所寄予的感情有何不同?

相关连接:

袁宏道轻视名利,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西湖游记二则》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由于所任职务比较清闲,使得他有空闲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写于此时。

(生结合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生1:本单元其它三篇文章都是表达作者因被贬官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心情和感想,而袁宏道是借景抒情,来表达自己对山水的热爱。

生2:《小石潭记》表达了柳宗元被贬官后的凄凉,《岳阳楼记》表现了作者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报复,《醉翁亭记》也是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这三篇文章都与作者的政治追求有关,而《满井游记》中作者却表现出自己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生活。

师:你能结合文中末段的具体语句加以说明吗?

生2:文中说“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说明作者喜欢这里的山水,表达自己欣赏山水的闲情逸致。

师:你觉得这句中的“近”应是什么意思?

生2:应该是作者的住处与这里的距离很近。

师:还会有其它深意吗?

生3:我觉得还应该有作者的心与景色的很近,可以说融为一体。

(全班同学对该同学的回答予以热烈的掌声)

师:辛弃疾曾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此”,真是无我相融,相逢如知己呀!

传统的文学主张“文以载道”,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政治理想。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于对自然风景的客观描写,表达作者厌倦仕途,轻视名利,钟情于山水的情感,强调自然、天真、趣味。(板书:独抒性灵)

师:除《满井游记》外,袁宏道还给后人留下大量的游记名篇,如《西湖游记二则》请同学们齐读(西湖一),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点评,可整体评价,也可抓关键语句细品。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掉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生齐读。然后点品文章)

生1:“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这一句句式整齐,并且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西湖景色的魅力,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感情。

生2:本文运用比喻句,把山、花、风、波浪的特点写的恰到好处,并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陶醉语山水之间的情怀。用简洁干炼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热爱之情。

生3:文章语言优美精练,运用比喻绘声绘色,句式骈散结合,创设优美的意境。

……

师:(课堂总结,然后组织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齐读课文)

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2

《寻找时传祥》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体裁特点。

2、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3、学会"对比"思考方式。

二、教学重点:

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

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讨论法

六、教学用具:

小黑板

七、教学流程:

1、导入:

2、介绍通讯知识:

概念:通讯是具体形象地报道有新闻意义的人物、事件和情况的文体。

类别: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工作通讯 概貌通讯

特点:报道祥细深入;注要思想意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可叙可议、具有明显的评论性。

3、消息与通讯的比较

标题 电头、导语 篇幅 表达方式

消息 引题、正题、副题 有 短 概括、简洁

通讯 正题、破折号引起副题 无 长 具体、细致

例:(消息标题)"织女"安卧"广寒宫"(引题)

四棉设置恒温休息室解决女工休息问题(正题)

4、生字词(形近词对比)

① 偌(ruò)大 诚挚(zhì) 揣(chuǎi)着 黯(àn)然

老茧(jiǎn) 淳(chún)朴

② 解放 差别 ③ 揣着 崇高 沧桑

解差 差劲 惴惴不安 鬼祟 苍翠

姓解 出差 瑞雪

参差

5、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课文(板书设计)

who what(时传祥精神)

掏粪工、劳模 正直敬业实在、服务大众

人大代表、工贼 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正直、敬业、实在 寻找 干不好,大家不方便

正侧面描写 why ?(讨论)

呼唤人性回归

where when

北京 以前:义务掏粪热、预约、光荣、价值观崇高

现在:不体面、嫌弃、受歧视、价值观失落

6、本文语言看似平淡,却有不少带有机锋的语言。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含有机锋的地方。(机锋:文章的语言朴素平实,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看似漫不经心,波澜不惊,但在平静舒缓的话语中反映着重大的社会问题,它的锋芒直指人性中最隐蔽最脆弱的地方。)(1) 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2) 正直、朴实的人格没能战胜那个劳动有罪、正直有罪的年代。

(3) 干点什么不比这体面?

(4) 这世界,变化真大!

(5) 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6) 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

7、本课小结:

纵观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老师通过使用"对比"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对文章进行分析解读,使得凌乱的基础知识条理化,文章结构清晰化。因此,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又能学到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比"。

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3

《南京大屠杀》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

2.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与本课的独特风格。

3.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

4.准确认读生难字词,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是:观看影片,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以及本课的独特风格,最后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专门设置了一堂讨论课。

情感态度价值观: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

3.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整体风格。

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

2.把握报告文学整体风格。

教学突破: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本文为何从老太太写起是一个疑点,要加以分析。

教师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南京大屠杀具体情况。关注当今日本对侵华历史的态度。

2.准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

3.准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

◆学生准备1.查阅资料,了解日军侵华与抗日战争历史。2.预习课文,标记理解有疑问的地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创设情景,导入课 1.观看影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2.介绍报告文学的风格,指导阅读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3、研读阅读课文1-8段 3、研读1-8段

一、 创设情景。导入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播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展示 相关图片。2.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日军侵华史、 抗日战争的了解和认识。3.师:大家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原 因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吧,谁跟我们 说说?4.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但除此之外 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在学习课文 的过程中相信大家会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1.看影片和图片,为南京大屠杀血淋 淋的场面所震撼,心中充满愤慨。2.纷纷发言,讲述自己的所知与认识。3.生:落后就要挨打,半封建半殖民地 的旧中国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土地上 的人民,导致了南京城内30万居民 的被害。4.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

二、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结构(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1.介绍报告文学的整体风格,将内容 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从而指导 1.抓住报告文学的特点来阅读课文, 了解文章内容。

课文,把握课文结构及主要内容3.研读阅读课文1~8段 3.研读1-8段

学生阅读本文。2.抽学生划分层次,归纳层意。3.根据学生的表述,补充,纠正。 2.划分课文层次,归纳文章的主要内 容,并思考本文作者的意图。 '3.与教师共同明确文章结构,了解作 者意图,作好笔记。

三、分析课文l-8自然段(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快速阅读1-8自然段。2.结合报告文学的特点,组织学生讨 论交流本课题目与开头的特色。将 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3.师:作者为什么要以一个老太太的 经历来开始文章的写作?4.指导完成随堂练习1。 1.快速阅读。 2.分析讨论本文标题和开头的特色。3.思考回答。 生:因为她是曾经受到日本侵略者 迫害的中国民众的缩影。4.完成随堂练习l。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组织学生观看了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扩充了学生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这节课对报告文学的特点作了一定的分析,学生针对其特点浏览了全文,理清了文章结构,并重点分析了课文的前半部分。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南京大屠杀

温书林

报告文学的特点

新闻性:真实,准确,时效

文学性: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

政论性: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标题:吸引力和震撼力;概括力和气魄

开头:生动逼真的生活场面;制造悬念,引发主题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研读9-33自然段 1.研读课文,分析文章的内容安排及写作特色

2.研读34-38自然段 2.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意图

一、 研读9~33自然段(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快速浏览9-33段,可以请 几名同学朗读9--15段(提示:这是 一节详细叙述)。2.介绍南京大屠杀的具体情况。3.师:这一节一共讲述了哪些内容? 指导完成随堂练习设计2。4.结合报告文学的特征说明本节特 色。(见课末板书设计) 1.快速阅读课文,朗读相关段落。2.倾听,充满情感。3.根据9-33自然段中的多家新闻媒 体报道,将其分别改为30字以内的 新闻导语。4.与教师共同探讨完成。•

二、研读34-38自然段(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34--38自然段。2.师:前文讲述了历史事实,这一节表 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请问作者的 情感态度是什么呢?3.抽多名学生回答,小结。4.结合报告文学的特征说明本节特 色。(见课末板书设计) 1.充满感情的朗读。2.思考。3.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4.与教师共同探讨完成。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按照课文浏览、内容分析、特色探讨的顺序完成了课文的学习。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作者情感有了深入了解。

四、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南京大屠杀

温书林

中间 结构 多线条发展

事件(或人物) 以线穿珠

效果:鲜明、集中、新颖,表现主题

结尾 鼓舞展望式

哲理思索式

效果:余味无穷

教学步骤

(第3课时)

第三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 1.查字典或通过课文掌握字词

2.组织讨论 2.讨论交流,确立目标

一、 掌握字词(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指导完成随堂练习设计3。 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方式完成字词积累。

二、讨论.明确懵感态度价值观f约 分钟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1.师: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多 家新闻媒体的报道,以及1946年2 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 1.生: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可信度,南京 大屠杀是有据查的,并非当前许多 日本人认为的那样是凭空捏造。

史料,请问引用这些资料有什么作 用?2.组织讨论:作者结尾时说南京大屠 杀"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 怎么走",为什么?我们以后的路到 底该怎样走?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 应该怎样要求自己? 2.积极参与讨论,表明心志,明确情感 态度价值观。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是堂讨论课,其目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讨论中总结历史的惨痛教训,明确方向,树立目标,下定决心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

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4

《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从而进一步弄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2、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文章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文章第三段"精兵简政"这一事例与本段中心句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通过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2、概括能力训练,读懂文章,归纳各段内容

课 型 新授课 教法 研读分析讲练结合 教具 计算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 一 课 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当你漫步于北京新华门的那段路的时候,你是否注意过那里有一块巨大的影壁,影壁上有一行金色的大字,写的是什么?你知道么? 对了,写的是"为人民服务",那你知道这几个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么? 这是毛泽东提出来的。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毛泽东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我们今天电视、报纸、广播里大力宣传的一个主题思想是什么?哪位同学知道? 对,就是"三个代表"具体的说就是:1、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内容就是为人民服务,大家爱看的"特别关注"和"七日七频道"所体现的群众利益无小事说的仍然是为人民服务。而在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的那篇演讲说的也是这样 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

(二)进入新课

1、 介绍文章的背景,以及张思德的主要事迹(可上网查资料,学生介绍,师生共同补充)

2、 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⑴先标明自然段,解决字词问题⑵默读,快速浏览全文⑶请学生朗读课文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毛泽东在文中论述了什么主题?毛泽东从张思德之死,深刻地论述了"生与死这一人生的重大主题"

3、 归纳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每段内容,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篇,进而领会作者的思路)

第1段: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

第2段: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第4段: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第5段: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4、 请大家找一下本文用到的论据作者在第2段首先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把它作为道理论据来赞誉张思德的死。接着有举出张思德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指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为了充分说明这一点,作者又在第3段举出了李鼎铭精兵简政的建议被采纳这一事实作为又一个事实论据,指出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使文章很有说服力。

5、 教师讲解论据之后,提问:请大家看一看本文都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就比鸿毛还轻。 例证法-----精兵简政

6、 在找出了本文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后,大家一起来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在归纳前先回忆一下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本文,他的目的又是什么? 对,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作了题目《为人民服务》的演讲。目的就是号召革命队伍中的每一个同志向张思德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应当怎样归纳?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7、 解决课后题

第 二 课 时

补充课外材料,语文读本15册第一单元,《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完满才是人生》。

教学重点:1、概括能力的培养(归纳各段内容)2、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3、能指出文中所用论据和论证方法

一、 研读分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1、 通读文章,解决生字词问题

2、 提问:通过通读全文,请大家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各组可相互讨论)归纳中心论点的重点在于找出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句、主题句,而这些句子又常常和有关联作用的词语和设问句等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说,关键句、中心句出现在文章的题目或篇首、篇尾、段首,一段之中出现在段尾的机会也比较多。那么大家看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在哪里?第1段最后"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就是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3、 提问:分析第2、3、4段,请大家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第2段中心句在句尾"惟有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第3段中心句是"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第4段中心句是"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

4、 请大家找出文章中为了证明论点所运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道理论据:歌德所说的"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在文章的第4段举的是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问题这样一个例子。

二、 研读分析《不完满才是人生》

1、 阅读材料,扫除文字障碍。

2、 提问:请大家根据文章的内容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各组可相互讨论)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的题目, 在第1段也有说明,就是"不完满才是人生"

3、 请大家找一下在这篇文章中所用到哪些论据?

第2段中的古诗是道理论据;第3段中提到的汉武帝,唐太宗是事实论据;第4段中的包公、海瑞也是事实论据;第6段中提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事实论据;第7段的是道理论据;

4、 那本文所用到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呢?

引证法;引用古诗,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如意事常_,可与言人无二三";"伴君如伴虎"等等例证法;列举了古代的许多事例,如汉武帝,唐太宗,包公、海瑞,典故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对比论证:第2----7段从古至今的论述

5、 概括能力训练:请大家概括一下3---8自然段内容(读懂文章每段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篇,进而领会作者的思路)第3段: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包括皇帝。第4段:皇帝手下的大臣们的人生也是不完满的。第5段:我辈平头老百姓的生活也是不完满的。第6段:知识分子在历难得过几天好日子,他们的人生也是不完满的。第7段:生活在新社会中也有不完满的地方。第8段:"不完满才是人生"是一个"平民的真理"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归纳并整理全班讨论

作业:一、课后第四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行为也在与时俱进。请举出一个在今天新形势在为人民服务的实例,并谈谈你的感想。三、 写一篇一事一议的文章 它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它是通过作者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的文章。 那么怎样写好这类文章呢?第一、 看法要正确。第二、 叙事要简明。只要把事情讲清楚,能起到证明看法的作用就可以了。(处理好叙议关系)第三、 议论要以理服人。要使自己的议论有说服力,就要学会摆事例和讲道理。摆事例就是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看法。讲道理,可以对事情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也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俗语、警句等。指导写法:1、提出问题---- 摆出要议论的问题或某种现象(简洁叙述) 2、提出观点---- 用一句话表述要正确,鲜明 3、分析问题---- 摆事实,讲道理 摆事实:既可以是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概括事例、史实。 讲道理:可引用名人名言,、公认事理等。 4、解决问题---- 怎么做如:小议抄作业 我看教师拖堂现象 小议考试作弊 论中学生网上交友 我看中学生上学带手机

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5

《阿炳在1950》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八年级下册语文新编教案模板五篇相关文章:

★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新编电子版教案模板五篇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新编文档五篇

★ 八年级语文2021年新编备课教案设计五篇

★ 2021年初中八年级语文同步教案模板五篇

★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样板教案五篇

★ 初二语文下册教师参考教案范文五篇

★ 部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样板教案五篇2021年

★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电子版的模板教案五篇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电子版的模板教案五篇

★ 八年级2021年新编语文教案高效样板推荐五篇

展开剩余30%内容 »

2021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新编教案模板五篇的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