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文百科网留学资讯范文高考学习
首页 > 学习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新修电子版文档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新修电子版文档

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学上的许多决策都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作出。有经验的教师凭借这条途径也能取得较好效果,这是具有教学艺术的表现。但运用这门艺术的教师毕竟有限,而且教学艺术很难传授。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

《蜡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_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

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点拨、自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说到蜡烛,你们能想到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奉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李商隐-无题)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李商隐-巴山夜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苦.(杜牧-赠别其二)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歌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感受小说中烛光里别样的深意。

(二)作者介绍

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这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战争题材,尤以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小说而。如《日日夜夜》《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等。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生动的战时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是不是这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三)梳理故事情节

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注意:复述故事的时候,注意将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四)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听完__同学的复述这个故事后,同学们觉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感人还是震撼?)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很感人呢?(环境、人、物三者考虑)

A.环境(衬托)

a.故事发生再二战,文中不乏对枪林炮火的描写,找找看,哪些地方对环境进行描写?(第16.18.20.24.27段)

b.思考下作者设置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当时环境危险,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B.人物--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

故事的主角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刻画,采用什么方法呢?

(心理?语言?肖像?神态?动作?)

外貌描写:

“她太衰老了”:年老体弱--拖动、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黑围巾:(4次:20.28.40.41):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动作描写:

老人对烈士做了什么事情呢?(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

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安葬烈士:亲人礼葬

守护烈士:充满敬意

在描写这样一位年老体弱的老人在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时,作者具体用了哪些动词比较震撼人:

“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体衰;

“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拖”:年老、行动不便、艰难

心理活动:(讨论课后练习第三题)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C.物--蜡烛

文中多次提到蜡烛,有哪些地方提到蜡烛了?谁能告诉我蜡烛的来历呢?为什么多次提到蜡烛呢?

本文烛光(6次)的象征意义:

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结尾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_。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胜利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小结:蜡烛的深意:

1.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2.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征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4.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五)全文小结

文中的南斯拉夫妈妈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弱,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_情深的境界。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到这种美好的感情,并且在今后的日子里,付出多一些爱,收获更多的快乐。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2

《蜡烛》

一  导入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

二、朗读课文,思考: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作者共写了几处?课文中哪一句话意味深长?

三、师生共议

是老妇人珍藏45年的结婚红喜烛,意义不一般。

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齐读,体会用意。

蜡烛的深意:a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b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c象征他们之间的_深情

d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四、如果文中没有“蜡烛”,能否表达出这么多的意思?

五、再读课文,提出你思考的的问题

六、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_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2.课文扩读材料。

勇气

D.C.狄斯尼(选文略)

使用建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一次规模空前的正义战争。战争使亿万人民处于法西斯的铁蹄之下。然而真正强大的不是法西斯,而是人民,人民中间蕴藏着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人民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正如_所说:“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将赢得战争,赢得和平,又赢得进步。”与课文相似的是,《勇气》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处于被侵略国的人民与解放人员之间发生的故事,并且文中也有“两种勇气”“两次收留”,为学生尝试“归类品味”阅读提供了良好的文本,可以成为这种学法的“试验田”。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3

《蜡烛》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处。

2、进一步学习人物的塑造方法,并训练初步赏析人物的能力。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从而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意义深刻的语句。学习结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文章却是什么的感人,教学中可以抓住蜡烛这一条线索。结合环境背景,让学生感受到南斯拉夫老 妇人的形象。同时也领略烛光的象征意义,启发学生热爱和平憎恶战争的思想。教学中对于二战中纳粹的暴行可以有适当的介绍,当有助于学生的认识。

课前准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者是根据拼音写汉字:

贝尔格莱( )德、(f )( )晓、瓦(l )( )、地(ji o)( )、(p f )( )、衰( )老、( )( )头、屏( )障、颤(w i w i)( )、(j )( )躬、赞(y )( )、绸(du n)( )、(f l ng)( )、惊(h i)、( )、晨(x )( )

2、辨析下列多音字:

(1)散:散( )文;散( )步

(2)削:削( )去;剥削( )

(3)间:间( )距;间( )歇

(4)迫:迫( )击炮;急迫( )

(5)晃:晃( )眼;摇晃( )

(6)堡:堡( )垒;十里堡( )

(7)揣:揣( )在怀里;揣( )测;

挣揣( )

3、辨析形似字:

(1)瓦砾( );闪烁( );众口铄( )金

(2)契( )约;挈( )带;锲( )而不舍

(3)地窖( );窑( )洞;窟( )窿

(4)枝柯( );孟轲( );坎坷( );

苛( )刻;百舸争流( )

(5)揣( )测;踹( )开;喘( )气;

湍( )急;祥瑞( )

4、词语积累

(1)烧灼:烧、烫,使受伤(2)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3)穿越:通过;穿过。(4)目睹:亲眼看到。(5)拂晓:天快亮的时候。(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7)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8)匍匐:爬行。(9)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10)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11)耸立:高高地直立。(12)柔和:温和而不强烈。(13)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14)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15)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16)肃穆:严肃安静。(17)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5、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4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

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

(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缘景明情

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1、品读“心乐之”。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面,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作者的“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心乐之,乐其潭水清凉。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心乐之,乐其岸边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心乐之,乐其树木青葱,藤蔓翠绿,摇曳多姿。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乐之,乐其潭水清澄纯净。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乐其鱼儿自由灵动,调皮可爱。

无意间发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动的,惊喜的。

2、品读“凄神寒骨”,结合小石潭氛围,感受其“凄”。

景美人乐,作者是不是流连忘返了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以其境过清”。朗读直接表现“其境过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变化的呢?找到关键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设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内心体现。指导朗读,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读出淡淡的忧郁之感和作者内心的迷茫。

四、悟读,知人论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结合作者身世,从作者由“乐”变“凄”的微妙情感变化中领悟其孤独的内心世界。

屏幕显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

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的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触景伤情,为小石潭的处境感伤,也为自己感伤。所以再美的风景也只能带给他短暂的快乐,却始终走不进他苦闷而孤寂的心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触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却不颓废的心灵。推荐大家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记的独特魅力。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5

《最后一次讲演》

【教学目标】

1.概括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2.体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2.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读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进行新课之前,我先为大家播放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观看。(播放视频)

同学们对刚才视频中所演绎的历史事件有了解吗?谁能说一说?(请学生说一说,师补充)

同学们知道,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想要夺取胜利的果实,阴谋发动内战,大肆暗杀爱国人士,李公朴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在7月15号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闻一多先生发表了演讲,结果在当天晚上回家的途中惨遭杀害。于是这篇演讲就是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这珍贵的最后一次演讲。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阅读课前导读部分。(板书标题、作者)

从导读部分我们可以看出本文与以往所学文章有所不同,这是一篇演讲词,那什么是演讲词呢?演讲词,又叫讲演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者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演讲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二.检查预习

请同学们自己给下列字注音,然后请同学读一读。

卑劣(liè)  污蔑(miè) 卑鄙(bǐ)

蛮横(hèng) 赋予(yǔ) 挑拨离间(jiàn)

三.读课文,析内容

(一)活动一:倾听爱国心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

1.闻一多先生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请学生先自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重音、停顿、语速和语气等问题,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反复朗读,然后展示读给大家听。

参考: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_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依据是什么?请从文章中找出答案。

参考:

(1)“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3)“历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二)活动二:品析爱国情

1.从闻一多的演讲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李公朴、昆明人民和国民党_分别是怎样的感情?

同桌二人讨论,积极回答。

参考:高度赞扬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的斗争精神,对李先生的被杀表现得十分悲痛。痛斥了国民党特务的罪恶行径,面对面地揭露_的虚伪本质。爱憎情感强烈。

2.由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所表达的强烈情感,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爱憎分明,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正义浩然等等。

(三)活动三:合作探究

闻一多先生强烈爱憎情感和坚决的斗争决心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句子谈一谈。

提示:从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语气语调、人称等角度思考。

参考:1.运用口语。句子略。

2.运用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句子略。

3.运用感叹句、反问句等句式。句子略。

4.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方法。句子略

5.运用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句子略。

6.运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句子略。

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富有感染力。

(四)活动四:我说我心

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已经完成,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但在当今形势下,仍然出现了日本侵犯我国的领土——钓鱼岛的事件,身为炎黄子孙,你能像闻一多先生一样仗义执言吗?

小组交流,学生代表展示。答案略。

四.总结

闻一多先生虽已经不在,但他的精神却鼓舞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这里我们送给闻一多先生一段话,以此表达对闻一多先生的深深敬意。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黑暗;引领着国人,危难里挺直胸膛。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新修电子版文档相关文章:

★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电子版复习教案借鉴五篇

★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最新文档五篇

★ 人教版初二语文电子版最新的教案五篇

★ 八年级语文的电子版教案查阅五篇

★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电子版范本五篇

★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电子版的模板教案五篇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电子版的模板教案五篇

★ 长春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电子版参考五篇

★ 八年级语文教案详案文档五篇

★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电子版免费的教案五篇

展开剩余30%内容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新修电子版文档的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