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文百科网留学资讯范文高考学习论文
首页 > 捣衣 诗句:古诗捣衣砧诗句

捣衣 诗句:古诗捣衣砧诗句

目录
  • 1.古诗捣衣砧诗句
  • 2.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捣衣”,具体如何?
  • 3.含有捣衣的古诗词
  • 4.有捣衣的诗句有什么?直接回答
  • 5.用捣衣思乡的诗句
  • 6.与捣衣有关的诗歌以及与其相关的故事场景
  • 7.柳恽的《捣衣诗》的翻译及赏析

1.古诗捣衣砧诗句

闻砧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欲令游子归。夜捣衣/净拂床砧夜捣衣。过瓜时见雁南归。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定风波》李珣雁过秋空夜未央,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纵有回文重叠意,沉水香消金鸭冷,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独不见沈佺期 (唐)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齐天乐·蟋蟀[ 宋 ] 姜夔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苔侵石井,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夜凉独自甚情绪。西窗又吹暗雨。相和砧杵。离宫吊月,笑篱落呼灯,宣政间有士大夫制蟋蟀吟。子夜吴歌李白 (唐)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捣练子令李煜 (五代)深院静,断续寒砧断续风。

2.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捣衣”,具体如何?

时代在变迁,很多东西的含义也有所不同,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大多都会觉得,它指的是用木棒敲打洗衣服的状态。在古代的时候,其实并非是这个意思。文化发展也很灿烂,尤其是诗歌文化。而在诗歌之中,便经常出现“这个词语。都会用现在生活的角度去看待这个词语,因此产生了误会。其实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指的是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当时的妇女会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然后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其功能与如今的熨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般都在秋夜进行较多。这个词语也就有了不同的寓意“也要用棒槌和砧石,但其目的只是把衣服锤松软平整“只须在家里进行”也不必去河边,且一般在夜晚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行为引起了很多诗人的共鸣,也就经常出现在诗词中了。著名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经写过一句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而后他又感慨。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从诗句中:我们很容易变读出了作者寄托在寒衣里面的情感“作者在长安想着边关的状态,盼望着良人能够早日归来。王建也曾经写过一首《捣衣曲》,月明中庭捣衣石。……垂烧熨斗帖两头,与郎裁作迎寒裘,在诗中,捣衣的地点、时间以及目的都交代地十分清楚。

3.含有捣衣的古诗词

李白在《子夜吴歌》中:万户捣衣声,杜甫另有《捣衣》。秋至拭清砧: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还有李煜词《捣练子》。深院静,无奈夜长人不寐:

4.有捣衣的诗句有什么?直接回答

李白在《子夜吴歌》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杜甫另有《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暮寒月,况惊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还有李煜词《捣练子》:“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砧”即是捣衣用的石砧) 合适采纳

5.用捣衣思乡的诗句

头白溪边尚浣纱

6.与捣衣有关的诗歌以及与其相关的故事场景

捣衣,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多于秋夜进行。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待惆怅情绪”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捣衣,南朝宋谢惠连《捣衣》诗“櫩高砧响发”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头)“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缝为万里衣。唐李白《捣衣篇》,夜捣戎衣向明月,又《子夜吴歌》之三。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几处处砧杵声催,宋贺铸《捣练子》词。捣就征衣泪墨题,《子夜吴歌·秋歌》中曾记载?万户捣衣声:北朝温子升《捣衣诗》“

7.柳恽的《捣衣诗》的翻译及赏析

柳恽《捣衣诗》赏析行役滞风波,思牖革虫悲。嗟矣当春服,柳恽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之句闻名后世。他的这首同赋闺怨的少年成名作《捣衣诗》中“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六朝这类诗甚多,谢惠连的《捣衣诗》就曾受到钟嵘的称赞,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可见古代捣衣的具体情景。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游人淹不归:风波之险常是游子滞留不归的一个重要原因。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的原因是由于风波之阻”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色彩,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现客观条件所造成的阻碍”后者重在表达思妇内心的感受“三四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即陇头,系游人滞留之地“陇首或陇头的意象”在南北朝诗赋中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侯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可见它在当时就被视为警语佳句,五六句由第四句的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在呈现出深秋萧瑟凄寒景象的园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思妇的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也传出思妇凄寒的心态。反衬游人不归“草虫悲,正透出思妇内心的悲伤。无不触绪增悲,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

展开剩余30%内容 »

捣衣 诗句:古诗捣衣砧诗句的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