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文百科网留学资讯范文高考学习论文
首页 > 俗语与成语:谚语与俗语的区别

俗语与成语:谚语与俗语的区别

目录
  • 1.谚语与俗语的区别
  • 2.成语和俗语
  • 3.哪些俗语跟成语的意思相同?
  • 4.来自民间俗语的成语
  • 5.同义的成语和俗语
  • 6.表示合作的成语和俗语
  • 7.搜集与“和”有关的成语和俗语

1.谚语与俗语的区别

俗语,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带有文言的色彩;则有口语的气息。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试比较下列例句。小鱼吃虾米乙、弱肉强食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乙、积重难返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乙、后来居上甲、捡了芝麻,我过我的独木桥乙、分道扬镳甲、前怕狼;后怕虎乙、畏首畏尾甲、打破砂锅问到底乙、刨根问底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乙、一见锺情以上各组例句,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俗语虽然多为口语。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殃及池鱼(形象,成语→俗语)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成语→俗语)③雪上加霜(形象,俗语→成语)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俗语→成语)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俗语← →成语)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谚语和格言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黄金黑世心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⑥金子碎了分量在⑦靠山山倒,不怕没柴烧⑨墨是可以磨浓的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①①人心齐;泰山移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①③只要功夫深。来了穿绿的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有的图书称之为“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俚。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俏皮话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装蒜(修饰词)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⑤螃蟹过河,一步登天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甚至是语言垃圾,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越看越稀(前为形象。经验之谈→谚语)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描述性俗语→俚语)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又长又臭>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谐音类。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喻事类。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蹦达不了几天>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故事类,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

2.成语和俗语

两天晒网(一暴十寒)

3.哪些俗语跟成语的意思相同?

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同舟共济,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张公帽子李公戴——张冠李戴天下乌鸦一般黑——一丘之貉这山望着那山高——见异思迁众人拾柴火焰高——众警易举喝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作自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井水不犯河水——风牛马不相及1.天下乌鸦一般黑 一丘之貉2.这山望着那山高 见异思迁3.喝水不忘挖井人 饮水思源4.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自作自受5.三天打鱼。

4.来自民间俗语的成语

众擎易举——众人拾柴火焰高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祸不单行——屋漏偏遭连日雨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张冠李戴——张公帽子李公戴一丘之貉——天下乌鸦一般黑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寡不敌众——好虎抵不住群狼谨小慎微——走路生怕踏死蚂蚁越俎代庖——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咎由自取——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5.同义的成语和俗语

面红耳赤——脸红脖子粗以卵击石——鸡蛋碰石头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强人所难——赶鸭子上架臭味相投——一个鼻孔出气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每况愈下——一蟹不如一蟹孤掌难鸣——一个巴掌拍不响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直言不讳——打开天窗说亮话 ,众擎易举——众人拾柴火焰高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祸不单行——屋漏偏遭连日雨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张冠李戴——张公帽子李公戴一丘之貉——天下乌鸦一般黑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寡不敌众——好虎抵不住群狼谨小慎微——走路生怕踏死蚂蚁越俎代庖——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咎由自取——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6.表示合作的成语和俗语

表示合作的成语:通力合作、同心协力、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同心合力、团结一心、集思广益、和衷共济。俗语: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1、通力合作解释:一起出力。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论语·颜渊》:一夫受田百亩“而与同沟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计亩均收,一个人接受田地一百亩”然后与大家不分彼此:一齐出力,计算田亩平分收成,都在向我们说明通力合作。进向平和的建设的道路:——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记苏联版画展览会》语法“作谓语、宾语、含褒义。2、万众一心解释”形容团结一致;南朝·范晔《后汉书·朱擕传》:犹不可当。翻译:万人一条心“仍然不可抵挡,示例!万众一心”同声呼吁:力抗汉奸,——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108回语法?主谓式:3、志同道合解释,志趣相同”意见一致: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昔伊尹之为媵臣。乃其见举于汤武、周文,翻译:以前伊尹是陪嫁的小臣“地位低贱,吕尚当屠夫钓叟,身份卑微,他们分别遇到了志趣相同的商汤和周文王,辅佐他们成大业,两人起先虽觉得志同道合。后来子美的热狂冷了”——闻一多《杜甫》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4、同生共死解释。生死与共,形容情谊极深。唐朝·魏征《隋书·郑译传》”郑译与朕同生共死,间关危难。兴言急此”郑译与我同生共死;辗转危难。谈到这里就兴奋:

7.搜集与“和”有关的成语和俗语

和成语如下:琴瑟和同秋高气和和而不同琴瑟和谐民和年稔隋珠和璧画荻和丸一唱一和和衣而睡响和景从和和气气和蔼可亲言和意顺上和下睦趁水和泥隋珠和玉丈二和尚日暖风和惠风和畅情投意和细雨和风和风细雨和蔼近人琴瑟和好心醇气和和颜悦色你唱我和彼唱此和时和岁稔和睦相处一迎一和民和年丰和隋之珍和如琴瑟和而不唱和平共处春和景明白雪难和和事老和湿泥面和心不和指着和尚骂秃驴

展开剩余30%内容 »

俗语与成语:谚语与俗语的区别的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