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文百科网留学资讯范文高考学习
首页 > 学习 >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九(5)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九(5)及答案

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九(5),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九(5)

1.根据认知同化学习论,从例证到规则的学习,属于( )。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组合学习

2.“高原现象”通常发生在技能学习过程的( )。

A.初期

B.中期

C.后期

D.各阶段都可能

3.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画示意图的方式来表述、分析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这种方式属于采用下列哪种学习策略?(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监控策略

4.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

C.逻辑思维

D.发散思维

5.研究显示,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在( )。

A.初中二年级

B.初中三年级

C.高中一年级

D.高中二年级

6.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7.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8.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是( )。

A.冯特

B.詹姆斯

C.桑代克

D.杜威

9.描述性研究方法不包括( )。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法

C.个案法

D.调查法

10.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的阶段属于( )。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1.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 )。

A.记忆表象

B.思维表象

C.动作表象

D.定向映象

12.下列属于元认知监视策略的是( )。

A.设置学习目标

B.浏览阅读材料

C.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

D.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13.我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学记》

B.《礼记》

C.《史记》

D.《左传》

14.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以下实行中央与地方合作教育制度的国家是( )。

A.加拿大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15.通常人们认为美国人民主热情,英国人有绅士风度,法国人爱好浪漫等,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

A.近因效应

B.社会刻板印象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16.对一个过分害怕猫的学生,为让他不怕猫,可以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然后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这是一种( )行为改变法。

A.代币奖励法

B.行为塑造法

C.系统脱敏法

D.肯定性训练

17.学习是学生通过尝试一错误,使某情境和某行为之间形成稳定的联系。该学习理论观点的提出者是( )。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18.“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 )。

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积极强化

19.我国学者廖世承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于( )年出版。

A.1903

B.1913

C.1924

D.1930

20.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与新教师相比,讲师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具有预见性

B.讲师型教师有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C.讲师型教师往往较注意课堂的细节

D.讲师型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策略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中公教育解析: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指的是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所以通过例证到规则的学习属于上位学习。

2.B。中公教育解析:“高原现象”指在学习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通常在技能学习过程的中期容易发生“高原现象”。

3.C。中公教育解析:画示意图属于组织策略。

4.D。中公教育解析: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5.A。中公教育解析:初中二年级是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6.D。中公教育解析:心理辅导的目标主要是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7.D。中公教育解析:分析学习结果是教学评价的内容。

8.C。中公教育解析: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9.B。中公教育解析:自然实验法不属于描述性研究方法。

10.D。

11.C。中公教育解析:不断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其进一步地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象转化。

12.C。中公教育解析:ABD三项属计划策略的内容。

13.A。中公教育解析:《礼记》中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有相当丰富的教育思想。可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14.D。中公教育解析:法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中央集权制的典型,美国和联邦德国都是实行教育分权管理的国家,英国和日本就是中央与地方共同合作制。

15.B。中公教育解析:通常人们认为美国人民主热情,英国人有绅士风度,法国人爱好浪漫等,这种现象称为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社会刻板印象。

16.C。中公教育解析:系统脱敏法,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对,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17.B。中公教育解析:学生通过尝试一错误,使某情境和某行为之间形成稳定的联系,这是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18.C。中公教育解析:“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替代强化。

19.C。中公教育解析:廖世承是我国最早编写《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学者,他于l924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0.C。中公教育解析:讲师型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学领域更高水平的推理和问题解决上,而不太注重细节的纠缠。

教师资格证报名条件

报名条件

1.报考人员基本条件:

①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③符合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体检标准;

④符合《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三年级以上学生方可报考。

2.属地管理要求:申请人应在户籍关系或学籍关系(在校生)或居住证所在地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根据《教育部关于取消一批证明事项的通知》(教政法函〔2019〕12号)文件精神,申请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和认定时提交的工作单位或者人事关系证明,改为居住证。

3.在内地(大陆)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台居民。

凡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自愿原则,可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4.学历要求:

①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幼儿师范或者其它中等专(职)业学校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②报考小学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中等师范或者其它中等专(职)业学校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③报考初中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它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④报考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它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⑤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5.其它否决条件:

①被撤销教师资格的,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

②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参加考试;

③曾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④不符合报考条件投机报考的,后果自负(后期申请认定教师资格时,其考试成绩无效)。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教学导入分析

1.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就是开门见山紧扣教学目标要求,直接给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

2.复习导入法

主要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即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与延伸,从而找出新旧知识联接的交点,由旧知识的复习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

3.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是教师从不同侧面,不断巧设带有启发性的悬念性问题,创设学生的认知矛盾,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来导入新课。在悬念中既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又创造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

4.情景导入法

情景导入法就是创设一个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的趣味知识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快速融入到课堂中来。

【案例描述】

某教师的教学过程:复习上节内容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代数式的定义:“由运算符号、括号把数和字母连接而成的表达式称为代数式”,特别指出“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称为代数式”,然后判断哪些是代数式,哪些不是,导入本节新课。

你认可该教师的导入过程吗?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该教师的教学过程存在优点也存在缺陷。优点是一开始复习了上节内容,进行了新旧知识间的过渡,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采取了直接导入的方法,开门见山地介绍本节课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对本节内容的基本轮廓有了大致了解。

缺点在于没有进行合适的情境创设,将知识全盘塞给学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学生只能机械地配合老师的教学,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九(5)相关文章:

★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九(5)及答案

★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五及答案

★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试题及答案

★ 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 初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

★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备考卷一(3)及答案

★ 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习题及答案

★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及答案

★ 教师资格考试题-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及答案

★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展开剩余30%内容 »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九(5)及答案的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