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文百科网留学资讯范文高考学习
首页 > 学习 > 2021崔杼弑其君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2021崔杼弑其君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崔杼弑其君》此言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或见于《古文观止》周文卷,晏子不死君难襄公二十五年。齐崔杼弑其君庄公,立其弟景公。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崔杼弑其君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崔杼弑其君》教案

教学目的:

一、积累文言字词,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

二、初步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体会本文叙事有条不紊的特点。

三、初步了解文中晏子的表现,对晏子这个历史人物有初步认识。

四、对文中涉及的“大史书曰”这一细节进行品析,初步了解我国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晏子不死君难”和“大史书曰”两节;了解“晏子”这个人物及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

教具、教法:

一、实物投影仪。

二、小组讨论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通过对《左传》的介绍,导入课文: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60卷,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二百五十余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有关活动及重大事件(其叙事更至于悼公十四年(前454年))。其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是我国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相关链接”,了解更多的有关《左传》的知识。)

《左传》之后,司马迁发展了《左传》的传统,写出了亦史亦文的《史记》,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仅内容上与之相接续,体裁、手法亦以之为法。宋人对《左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熟读暗诵,“虽支枕据鞍间,与对卷无异”(陆游《杨梦锡集句杜诗序》)。可见《左传》对我国后世影响巨大,在我国文史界占有较高的地位。

二、学生诵读课文,并利用工具书及注释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落实有关的文言知识。

做法:学生把有关的文言知识写下来,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学习内容(1-3份),全班同学一起去讨论决定,老师适当补充。

1.通假字:

①遂取之“取”通“娶”

②反队,遂弑之“队”通“坠”

③不说弁而死于崔氏“说”通“脱”

④干掫有淫者“干”通“捍”

2.古今异义:

(1)君之臣杼疾病(古:病得很重;今:病的总称)

(2)臣君者,岂为其口实(古:吃喝;今:可以被人利用的借口、话柄)

3.词类活用:

(1)东郭偃臣崔武子(名作动,做……家臣)

(2)见棠姜而美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3)公鞭侍人贾举(名作动,鞭打)

(4)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5)死乎(为动用法,为……而死)

4.文言虚词积累:

偃御武子以吊焉(代词、代“齐棠公”)

庄公通焉(代词、代“棠姜”)

吾焉得死之(表反问,怎能)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见棠姜而美之(表顺承)

而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却,表转折)

公拊楹而歌(表修饰)

其无冠乎(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还是”)

齐国其庶几乎(语气副词,表示猜测语气。相当于“大概、差不多”)

以崔子之冠赐人(介词,用)

尔以帑免,我将死(动词带领)

欲以客往赴秦军(动词带领)

执简以往(相当于“而”,表修饰)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

免,是反子之义也。

申蒯,侍渔者。

(2)被动句

不说弁而死于崔氏。

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意合被动)

(3)宾语前置

社稷是主。

将庸何归?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来回巡视并适当引导和点拨。)

三、显示同学们的意见,适当评点并补充,引导学生养成积累、整理和适当拓展的习惯。

四、学习小组讨论1-3段,要求能基本翻译、了解基本内容并思考:这三段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列出文中人物,想想众多人物的关系。

1.学生讨论

2.学生发言

3.明确

主要叙述“崔杼弑其君”,这里写了许多人物,较为复杂(出示投影片,让学生据课文内容明确)

在这一段,主要内容是:崔杼霸占了棠公寡妻,又写了庄公私通棠姜并且羞辱崔杼,崔杼不满设计杀害了庄公。文中的崔杼是齐国的大臣,一方面,他权倾朝野,有着极大权力,握有生杀大权,但是从宗法上说,他始终处于臣服的位置。这样,他只能以臣民的方式去行事。文章始终把他放在臣民的位置来对待和叙述。例如:他夺人寡妻,又受人羞辱。然而,他杀了庄公之后,又不能不被历史记载一笔;一方面,庄公羞辱他,史书不好直言,而一旦他杀了庄公,却不能不背上忤逆的罪名。文中人物复杂,内容较多,但文章在叙述事件中,详略得宜,有条不紊,把整个事件交待得井然有序。这充分体现了唐史学家刘知几所说的“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的特点。

《崔杼弑其君》译文

董狐是春秋时晋国的史官。《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聚敛民财,残害臣民,执政大臣赵盾多次劝谏,灵公不但不改,反而想害死他。赵盾只好逃亡。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灵公,于是返回继续执政。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其君”。赵盾辩解,说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这个故事就是“董狐直笔”的由来。如果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赵盾确实有点冤枉。但当时的史官书法,是以礼义违合为依据的。因此,孔子在赞扬董狐为“古之良史”时,也为赵盾叹息不已,说,越境乃免。

赵盾是“古之良吏”,董狐所以能够直笔而安然无恙,还得到千古名声。其实,要想秉笔直书,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同样是在春秋时代,齐国大臣崔杼纵容旁人杀死君主庄公,齐国史官也这样记载:“崔杼弑庄公”。崔杼恼羞成怒,将他杀害。而史官之弟照样续记,崔杼又杀其弟。史官的另一个弟弟不畏强暴,继续据实记录。大权在握的崔杼也终于束手无策。这就是直笔写历史的结果,齐国史官兄弟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历史的真实,其自身也为后人演绎了一段悲壮的历史。

从董狐开始,《左传》、《史记》均继承了求实的史学本质。一言以蔽之,就是“不虚美,不隐恶”。因此,太史公才会把项羽写得那么悲壮,描写刘邦却多少有点市井流氓相,并不因他是当今皇上的老祖宗而有所避讳。

董狐直笔的史学精神,不知怎么到了今天有点走样。还记得有一幅著名的绘画《开国大典》,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总是变来变去,有时候真叫人摸不着头脑。一会儿这个反革命的头被抹掉,一会儿那个大叛徒的身影不见了。让人徒生“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感慨。“朱毛会师”是我国历史的重头戏,有那么一个时期就变成了“毛林会师”。据说朱总司令有次去参观画展,老人家眼光不灵便,在《井岗会师》的画前直谦虚:我那时候没有那么年轻。哪知画上画的是林彪而不是他。工作人员也不好捅破这层纸,怎么支吾过去的就没人知道了。

这样的历史当然不能叫历史,充其量只能算是笑话。有时这样的笑话说得太过火,简直令人不敢再相信历史了。比如历史学家们根据一句“子见南子”,就可以把孔夫子说成是个色鬼。整个中国的古代史变成了一部儒法斗争史,秦始皇等暴君一律披上了漂亮的“法家”外衣,残酷的“焚书坑儒”成了狠抓阶级斗争的伟大成果。从没有听说过有什么历史学家抛头颅洒热血去捍卫史学的尊严,倒是有些大诗人放开喉咙,热情讴歌牛棚生活,大唱五七干校就是好。不知后人读在段历史时,会产生怎样的感想。

当我们联想到这一切都发生在推崇“唯物史观”的国度里时,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崔杼弑其君》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间伐晋(jiàn) 且于(qiě) 干诹(hàn zōu)

B.反队(zhuì) 偻堙(yīn) 中股(zhòng)

C.歃血(sà) 叔孙还(huán) 弑君(shì)

D.莒子(jǔ) 大史(dà) 擗踊(bì)

答案:B

提示:A项中“且”应读“jū”;C项中“歃”应读“shà”;D项中“大”应读“tài”。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赐人 飨诸北郭 视事 拊楹

B.媾和 称疾 崔杼 俸禄

C.弗许 社稷 嗣书 劈大宫

D.三踊 宴请 口实 誓词

答案:C

提示:“劈”应为“嬖”。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闻既书矣 B.遂取之

C.反队 D.干掫有淫者

答案:A

提示:B项中“取”通“娶”,C项中“队”通“坠”,D项中“干”通“捍”。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东郭偃臣崔武子 B.公鞭侍人贾举

C.莒为且于之役故 D.请自刃于庙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必修文档分享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名师教案五篇

★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必修课程同步教案五篇

★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五篇

★ 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最新范文

★ 高一语文人教版新编授课教案参考五篇

★ 人教版高一必修语文教案指南五篇

★ 2021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五篇

★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必修课文五篇

★ 高一人教版语文教案教学参考范文五篇

展开剩余30%内容 »

2021崔杼弑其君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的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