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文百科网留学资讯范文高考学习
首页 > 学习 > 2021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2021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对艺术的影响。

2.把握论说文严谨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说明的内容,探究论说文严谨的特点。

难点:探究论说文的严谨性。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任务:阅读文章二至三遍,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找文章中提到的艺术作品的相关资料(要有图片资料)。

活动形式:自读文章,查找、筛选、整理资料。

看幻灯,增加感性认识。

任务:了解《清明上河图》及人民大会堂等建筑的风貌,或听音乐,舒伯特的《鳟鱼》,让学生体会“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在艺术作品中是怎样表现的。

用简要的语言解释题目。

活动形式:放幻灯、看看讲讲。

说明:从艺术作品中直接感受艺术作品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为阅读文章创设情景。

二、探究论说文的严谨

任务:探究发现议论文的严谨(思路和语言)。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交流。

说明:注意与上一个学习板块的衔接,从直观地幻灯欣赏到理性的探究,需要教师适时点拨。

三、拓展学习,验证特点

任务:阅读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宗白华的《空间之美》等文章,体味文章语言、结构的严谨。

活动形式:自读文章,做读书笔记。

说明:文章可以挂到校园网上,也可以提供具体的版本、查找方法等。作业最好在班级进行交流。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

1.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练习。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这一段是理解全文的“纲”,其中包含了以下三个意思: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脉络清楚,原因之一是多处采用了段首概括的方法。请举出三处段首概括的例子,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示例,填写下表。

段落 内容 特点 共同之处

9 人民大会堂的柱子 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

10、11

12

13

14

1.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鳟鱼 枯躁 寥寥数笔

B.赋与 自己 前瞻后顾

C.琢磨 瓦垄 荒谬绝伦

D.辨证 青睐 一如即往

2.选字填空。

嘻 嬉 换 幻

(1)先贤教导我们,“业精于勤而荒于(  )”。

(2)蓝天之上,云朵不断地变(  )着形状。

3.解释画线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1)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奏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个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具体说说文章副标题“音乐、

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中“通感”指的是什么,再结合你喜欢的乐曲或绘画谈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在中国美术史上,这是特殊的一页。

改革开放以来从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作品开始,到西方当下的艺术形态,一百余年来(1)艺术形式以及(2)艺术思潮,几乎都在中国艺术舞台上粉墨登场——印象派、野兽派、抽象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行为艺术、拼合艺术、光效应绘画——它们或先或后,或以原作展,或以印刷品,蜂拥而至。而在这一进程中,他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平行关系或对立关系被有意无意地隐盖了,消弥了,甚至颠倒了;它们的虚实、优劣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抹杀了,甚至调和了。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曾经盛行一时的审美观及其从属的价值观、历史观被毅然决然地否定、扬弃后,中国人的审美空间与艺术家的思想空间亟待填补,从数千年历史所积淀的文明形态中还一时难以提取与刚刚被否定、扬弃的一切都绝然不同的东西,推倒重来还需要一个过程,最实用、最快捷的手段是拿来主义,但一扇陡然敞开的大门,不可能保证陡然进入的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一条饥肠辘辘的汉子面对一大堆食物,是不可能细嚼慢咽的,然而中国人的精神空间既不是一个狭小局促的盒子,也不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它需要充实,也需要秩序,需要精神空间的建构。我们不否定近年来艺术家、理论家在艺术精神空间建构上的努力,但这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到如今除了画册越来越精美外,我们对于西方现代艺术及其思想背景,还缺乏足够的理论清理与分析。中国人、中国艺术家既应该撰写自己的美术史与美术批评史,也应该对世界美术及其批评的生存状态与发展方向加以评说、检讨。

过去,艺术创作总是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在艺术内涵上,强调浪漫主义;在艺术语言上,强调写实主义。这样既导致了艺术精神的贫乏,也导致了艺术语言的单调。西方现代艺术的引进,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艺术语言,也开拓了中国艺术家的思路,但是,中国人有自己民族的审美习惯,中国人对自己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有自己的独特要求,或者说中国的艺术家应该有对于世界美术史的独特贡献。然而,由于艺术语言的相对贫乏单调,我们在国内常常看到的,是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拙劣或巧妙的模仿,是对西方艺术思想的明确或模糊的响应——近来屡屡出现的变了味儿的行为艺术即是其中之一。

“入世”使西风更劲,面对斑斓世界,中国艺术家的新鲜感很快兑换成了失落感。失落之后,或走向沉思,或走向浮躁。遗憾的是,沉思者难得一见,浮躁者比比皆是。浮躁的艺术家、批评家捡拾了太多的观念、主义、流派,刚开始还有些清醒,不久就眼花缭乱,心绪不宁了。个中有少数智者,蓦然回首,顿时醒悟,开始清理,但又觉得头绪繁杂,理不胜理。

中国当代艺术要发展,要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必须抓紧对西方现代艺术及其思想基础的清理、检讨。否则,中国美术史上的这一特殊之页将是没有句读的一页。

1.第三段中“批评”“检讨”的意思分别是□□□□□□□和□□□□□。

2.第二段中的(1)(2)处,依次应填入的一项是( )

A.所有西方世界流行的;引发它们或它们引发的

B.所有西方世界流行的;它们引发或引发它们的

C.西方世界流行的所有;引发它们或它们引发的

D.西方世界流行的所有;它们引发或引发它们的

3.第三段中“一条饥肠辘辘的汉子”是什么意思?

□□□□□□□□□□□□□□□□□□□□□□□□□□□□□□□□□□□

4.第五段“西风更劲”指的是什么?

□□□□□□□□□□□□□□□□□□□□

5.第四段“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艺术语言”中“艺术语言”指( )

A.表现艺术内涵时,所具有的风格、形式以及采用的手段、材料。

B.表现艺术内涵时,所运用的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

C.创作或鉴赏艺术品时,人们所持的审美观、审美习惯。

D.艺术家在创作艺术时所持的创作主张。

6.文章句末“没有句读的一页”说的是什么意思?

□□□□□□□□□□□□□□□□□□□□□□□□□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1)艺术创作既要有重复,又要有变化。

(2)作品的“持续性”包括三种;一种是时间的持续,一种是空间的持续,一种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

(3)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重复和变化特别重要。

2.(1)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

(2)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

(3)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3.

段落 内容 特点 共同之处

一切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建筑,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取胜,既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

北京故宫的前三殿、后三殿、廊、庑、楼、门等 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时间与空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到达了最高的成就

颐和园中的谐趣园 (与北京故宫相同)

颐和园的长廊 无尽的重复,千篇一律之尤者

回廊墙上的花窗 各具一格,千变万化

综合练习

1.C 2.(1)嬉 (2)幻

3.(1)主题中有层出不穷的变奏,而变奏又离不开主题,他们是辩证统一的。

(2)指空间与世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3)指颐和园长廊无尽的重复似乎千篇一律,却能给游人以特殊感受。

(4)指它们互不和谐,相互减色。

4.这里的“通感”指事物间具有共性或共同特点的创作在人的认识上的一致反映。副标题意为音乐、绘画、建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乐曲中主题与变奏随时间持续表现出重复与变化,绘画的千态万状在时间与空间的持续中重复与变化,音乐与绘画,流动与静止,虚幻与实在,相同而和谐。

拓展练习

1.批评:指出优点和缺点 检讨:检验、研究(从这句话可知,作者讲的是对待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现状的态度,前面讲对我国美术史与美术批评史,后面讲对世界美术及其批评的生存状态与发展方向,这里的“批评”即“批评史”中的“批评”,也就是评论。这一点明确了,下面的“检讨”当然也不是贬义词了。)

2.C(从下文“印象派、野兽派……”的论述可知,“艺术形式”主要是讲它的多样,即“所有的艺术形式”,而不是讲西方国家的众多,故排除AB。就艺术创作而言,它一般都是在一定的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不同风格、流派的,随着新的风格、流派的形成,又会促进新的艺术思潮的产生与发展,所以选.C。)

3.比喻的是“否定了过去的审美观后,亟待填补审美空间与思想空间的中国人。”

4.指的是“西方流行的所有艺术形式及艺术思潮蜂拥而至。”

5.A(从上文看,相关的内容是“在艺术语言上,强调写实主义……”,根据本段第一句可知,艺术语言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写实主义是艺术风格、形式,艺术语言也就是艺术表现形式、手法。这个问题也可从本段最后一句话中体会到,即由于“艺术语言的相对贫乏单调”,形成“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拙劣或巧妙的模仿”以及“对西方艺术思潮的明确或模糊的响应”。所以,“艺术语言”这里并不是指语言文字、审美观念和创作主张。)

6.指“中国美术史的这个阶段在思想和形式上杂乱无章”。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备课资料

词语积累

1.宗:宗旨,根本。

例句: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

2.瓦垄:屋顶上用瓦铺成的凸凹相间的行列。也叫瓦楞。

例句: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瓦垄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

3.放牧图:全名《临苇偃放牧图》,李公麟摹古之作。锩画出放牧两千匹马的浩大场景。

例句:宋朝名画家李公麟在他的“放牧图”中对于重复性的运用就更加突出了。

4.手卷:横幅书画长卷,只供案头观赏,不能悬挂。

例句:整幅手卷就是无数马匹的重复,就像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表示原野上低伏缓和的山坡的寥寥几笔线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就是它的“伴奏”。

5.寥寥:非常少。

例句:整幅手卷就是无数马匹的重复,就像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表示原野上低伏缓和的山坡的寥寥几笔线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就是它的“伴奏”。

6.庑(wǔ):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

例句:……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

7.左睇(dì)右盼:向左右看。睇,盼,这里都泛指看。

例句: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

8.尤:突出的。

例句: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

作家作品

1.梁思成(1901年—1972年),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者。广东省新会县人。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获得学士学位。192—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回国工作,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至1931年,他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直至逝世。1953年起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梁思成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1943年写成《中国建筑史》,第一次对中国古代建筑特征及发展历程作出系统的论述。他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的设计的领导人之一。

《梁思成文集》四卷本已于1986年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

1901.4.20 出生于日本东京

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

1915—1923 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4—1927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

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7—1928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肆业

1928—1931 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1946 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1945 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 美国耶鲁大学兼任教授

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1948 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1972 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

1972.1.9 逝世于北京

3.梁思成年谱

(1901年4月20日一1972年1月9日)

1901年4月20日 出生于日本东京(祖籍广东省新会县)

1906—1912年 日本横滨大同学校幼稚园,神户同文学校初小

1912年 随父母回国

1912—1915年 北京汇文学校及崇德学校高小

1915—1923年 清华学校

1919年 设计清华大学王国维先生纪念碑

1923—1924年 因交通事故受伤休养一年

1924年6月 与林徽因同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924年9月13 回母亲李慧仙患癌症病逝

1925年12月22日 岳父林长民死于张作霖、郭松林之役

1927年6月 毕业于宾州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

1927年 6月—8月 美国费城保罗、甚列特(Paul Cret)事务所工作

1927年9月—1928 年2月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

1928年3月 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1928年39月 与林徽因同赴欧洲,参观古建筑和现代建筑

1928年9月—1931年6月 回国,任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

1929年1月19日 父梁启超因医疗事故去世

1930年 女梁再冰出生

1930年 林徽因结核病复发,回北京香山养病

1930年 与陈植、童离、蔡方荫合作设计吉林大学礼堂图书馆

4.梁思成著作

1 《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 营造学社汇刊3卷1期,1932.3

2 《蓟县独乐寺山门考》 营造学社汇刊3卷2期,1932.6

3 《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寺殿》 营造学社汇刊3卷2期,1932.6

4 《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3.4

5 《云岗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3.12

6 《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与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3.12

7 《赵县大石桥》 营造学社汇刊5卷1期,1934.3

8 《修理故宫景山万寿亭计划》(与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4

9 《汉代建筑式样与装饰》(与刘敦桢、鲍鼎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4

10 《清式营造则例》(单行本) 1934

11 《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 营造学社汇刊5卷3期,1935.3

12 《清故宫文渊阁实测图说》(与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5

13 《故宫文渊阁楼面修理计划》(与蔡文荫、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5

14 《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 营造学社汇刊6卷1期,1935.9

15 《建筑设计参考图叙述》 营造学社汇刊6卷2期,1935.12

16 《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简说及(一)台基、(二)台栏杆、(三)店面、(四)斗拱(元明清)》 营造学社特刊,1935.12

17 《中国建筑史》(单行本) 1945

18 《中国建筑和艺术》(英文稿) 为美国百科全书作, 1946

19 《城市计划大纲序》(单行本) 1951

20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文物2卷5期,1952.21

21 《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 文物,1953.(10)

22 《中国建筑的特征》 建筑学报,1954.(1)

23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林徽因、莫宗江合写) 建筑学报,1954.(2)

24 《东亚城市建设与改造》 在国际建筑协会会议上的报告,1958

25 《建筑创造的几个重要问题》 建筑学报,1961.(7)

26 《中国的佛教建筑》 清华大学学报,1961

27 《广西容县武真阁的杠杆结构》 建筑学报,1962.(7)

28 《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 文物,1963.(7)

29 《日本唐招提寺与中国唐代建筑》 鉴真纪念集,1963

30 《营造法式注释(上)》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31 《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MIT PRESS,U.S.A,1984

32 《图像中国建筑史(汉英双语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3 《图说中国建筑史》 都市改革派出版社(台湾),1991.

相关资料

1.通感:指人的眼、耳、鼻、身等身体感觉器官的感觉在审美活动中可以互相沟通,心理学称之为“联觉”,西方美学理论中称为“通感”,我国修辞学中也有“通感”一格。对此,钱钟书曾有如下一段精湛的论述:

“在日常生活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被彼此打动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地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一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 2021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人教版语文高三下册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人教版新编高一语文教案指导案例五篇

★ 2021新教师个人心得感想10篇

★ 高一语文必修部分五篇教案设计2021年

★ 精选语文词语分类大全推荐

★ 千变万化的近义词是什么

★ 2021年新编高一语文实用教案电子版五篇

★ 2021中国建筑的特征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册教案

★ 学习方法和练习题小学四年级语文最新

展开剩余30%内容 »

2021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一下册语文教案的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