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文百科网留学资讯范文高考学习
首页 > 学习 >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2021范文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2021范文

包括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围绕三维目标是否达到要求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应尽可能多元化,如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观察记录等。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2021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2021范文1

学习目标: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新课,走近居里夫人

1.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居里夫人的演讲录像。

2.同学们,你们知道眼前这位端庄、漂亮的女士是谁吗?(居里夫人)

3.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相信居里夫人的形象已经定格于同学们的头脑中,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居里夫人。

4.请几名学生自由发言。

二、编写习作提纲,试写居里夫人

1.通过交流,同学们对居里夫人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现在如果让你来写居里夫人,你打算写些什么内容、怎样去写?请同学们快速构思,列出写作提纲。

2.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作文思路。

3.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初读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思路

1.结合学生的作文思路进行简单小结。

2.同样是写居里夫人,我们看看作者梁衡在纪念居里夫人逝世100周年时创作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怎样写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18课(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认读生字新词。

5.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6.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写了有关居里夫人的哪些内容。

7.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四、细读探究课文,理解“美丽”内涵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请从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2.根据学生的发言,机动教学。教师边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有关语段,深入理解“美丽”的内涵。

(1)外表美。重点品读下面语句。

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引导学生理解“定格”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这句话。

(2)内在美。相机出示有关语句。

①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执著的探究精神。

②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体会居里夫人执著的信念与追求。

③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从这两段话中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的巨大贡献及其为科学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④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一心想着人类的科学事业,视名利如粪土。这是人生的境界,也是居里夫人最美的地方。

五、回读通览课文,理解题目含义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结合课文谈一谈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为什么美丽能跨越百年?

2.小结:外在的美是短暂的、易逝的,只有内在的美才会是永恒的,不变的。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表现在她美丽的容颜,更重要的表现在她那坚定执著的信念与追求、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淡薄名利的人格魅力上。所以,她的美丽才会牢牢铭刻在人们心中,才会跨越百年,甚至是永远。

六、自主完成作业,课外拓展阅读

1.写会本课生字新词,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2.阅读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原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新词,回顾课文内容

1.听写下面词语:

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

2.同桌互查,自我改正,教师指导普遍存在问题。

3.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二、互相质疑解疑,深入探究文本

1.请同学们再来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是否还有不懂的问题,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2.提出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探究。

3.共同探究: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此处可补充阅读玛丽?居里《我的信念》一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

三、欣赏品析课文,感悟表达方法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特别好,作出标注。

2.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说明理由,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

3.上节课老师让大家试写居里夫人,列出写作提纲,现在对照你的提纲,想一想这篇课文在布局谋篇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4.教师小结:这篇课文作者选取了居里夫人人生中具有典型性的片段, 由表及里,应用多种手法对居里夫人的形象、人格及心灵、精神进行了盛赞,使居里夫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熠熠生辉。作者的写作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进行随文练笔,提升内心感受

1.下面让我们也拿起笔来,把你心中对居里夫人的赞美之词写下来。

2.读一读刚才写下来的对居里夫人的赞美之词,共同赏评。

五、课外拓展阅读,自由进行习作

作业超市,任选一题。

1.继续搜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写一篇有关居里夫人的短文,可以按照原来拟定的提纲写,也可以结合自己阅读《跨越百年的美丽》和爱因斯坦写的《悼念玛丽?居里》后所受到的启发,重新构思并完成作文。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2021范文2

一、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第二至八自然段

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夏令营的较量》有关资料

四、 教学课时 1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你们看过《鲁滨孙漂流记》吗?有谁能告诉老师这篇长篇小说的作者是谁?(板书:英、笛福)

2、 本文是书的缩写,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他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居然生活了二十年。

3、 你能想像一下荒无人烟的小岛是怎样的吗?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

4、 刚才同学们通过想象,自己描绘了一幅荒岛风景图,真的是很荒凉,很艰苦。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鲁滨孙来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荒岛(引读)

5、 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都是乱石野草。如果是你在这样一个荒岛上,你会怎样?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 那么,鲁滨孙又是怎样在这一个小岛上活下去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鲁滨孙在岛上惊险经历的部分找出来。

2、 思考并交流: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碰到了哪些困难?(交流时随机板书:住、吃、安全、孤独)

3、 这些困难都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这关系到他的生死存亡,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且生存了28年,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啊!这简直就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让我们和鲁滨孙一起去历险吧!(播放连环画并解说)

(三)、围绕重点,读书讨论

1、 鲁滨孙在岛上的经历艰难、惊险,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难"中处处透着"险",而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想尽办法,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历尽艰难,勇敢地活着,对于这样的鲁滨孙你佩服吗?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读给你的同桌听,说一说:你佩服鲁滨孙的什么?为什么佩服?而同桌在听完后对其进行评价。

2、 指名朗读,并谈感受

3、 鲁滨孙孤身一人在岛上历尽千难万险,除了书上讲到的这些困难,肯定还有其它困难,请你想像一下鲁滨孙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4、 通过学习,同学们对鲁滨孙的了解更深了,想不想夸夸他?请用一到两个词语来夸一夸他。

5、 鲁滨孙从遇险上岛到回到故土,想尽办法,积极改善生存环境,全是靠了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历。这对于处于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1992年的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中国的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他们年龄在11岁至16岁之间,在夏令营中他们进行了一场较量,是一场怎样的较量呢?请看《夏令营的较量》一文,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思考:中国的孩子应该如何"学会生存"?中国怎样才能不落伍?

6、 总结:在当今的社会中,只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掌握的知识,不向恶劣的环境低头,不轻言放弃,就能克服任何困难。

学了这两篇文章,老师深有感触,千言万语就化作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四)、课外拓展

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或《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2021范文3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文章在叙述写信的过程中,插叙了几段回忆,并懂得回忆与当前生活的对比作用。

2、感受凡卡的悲惨生活,懂得旧沙俄社会的黑暗。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介绍时代背景,引入课文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于是,它创作了小说――《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请大家自己读课文,从文章中,了解一个学徒的生活处境。

2、读后交流

课文通过写一件什么事,来反映凡卡生活的悲惨?

(凡卡给爷爷写信,叙述自己的悲惨遭遇,请示爷爷带他回去。)

二、理清写信的内容,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

1、分段

课文按写信的经过,可分为几个部分?

(准备写信,写信,寄信)

2、读准备写信部分。

从这段话中,你能感受得出什么来?

(害怕,伤心)

3、读信

这封信的内容,文中是断续出现的,你能找出来吗?

把它合在一起读一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4、理解凡卡的悲惨遭遇。

凡卡为什么要离开城市?他的悲惨遭遇集中哪个段落来写?默读第8自然段,归纳一下,表现在哪些方面?

(挨打挨饿,挨冻,睡不好)

5、理解凡卡想离开城市的迫切心情。

一个9岁的孩子,遭受这样的虐待,他是多么想回到爷爷身边啊!

他是怎样乞求爷爷带他回去的?你觉得哪些语句最会让爷爷动情?找出来读一读。

(是啊,这么小的孩子,多么需要爷爷的保护啊!)

(多么乖巧的孩子,爷爷怎么舍得扔了他呢)

(他多么孤独啊,多么需要爷爷的疼爱啊)

(是啊!爷爷怎么舍得让他受这样的苦啊)

每一句,都会深深地刺痛爷爷的心,我想,爷爷看到这封信,一定会不顾一切地接他回去的。

三、读懂插叙,感受乡下生活的自在,体会其对比作用。

1、理解插叙的内容。

凡卡,他如此向往回到爷爷身边,他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呢?课文通过凡卡的回忆来写的。

凡卡回忆了哪几件事?

指读守夜、砍圣诞树。

如果单独描写回忆的生活,你感觉凡卡的生活如何?为什么?

现在,与凡卡城里的生活对照来看,你又有怎样的感觉?

于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回忆。

一起读一读。

四、阅读结尾,想象凡卡的悲惨结局。

现在我们心里产生怎样的愿望?

凡卡的心里同样充满了这样的愿望。一起读一读凡卡写完信后的表现。

这样的愿望,能实现吗?

五、拓展想象。

凡卡的梦终究是要醒来的,他的结局会是怎样呢?请大家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2021范文4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暴露了自己。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电灯是和平年代生活中的普通物品,它却是战争年代美好生活的代名词。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郝副营长和很多革命志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作者用平静的口吻写出自己的回忆,却蕴涵着深沉动人的情感。

与《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样,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首尾照应,结构紧凑,文脉相通,含义深刻。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对往事的回忆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调详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而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作者却用白描的手法“略写”,两相对比中,突出了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突出了革命英雄执着的理想。

本课的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从这种神态里,我们理解了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感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为造福人民而跳动的心。“漆黑的夜空”,是实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衬托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②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这句话感情深沉,含义深刻。话中称“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后代的幸福和安乐,“孩子们在电灯底下学习”成了“幸福与安乐生活”的一种象征,强调了郝副营长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最后一句话既是对前面的情节的呼应,也是作者在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③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本文开头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现在结尾又回到写灯光,与开头照应,显得结构紧凑。当然,除了写作技巧上的意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这句话里寄托的哀思和愿望,那就是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也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2)对词语的理解。

豫皖苏:豫:河南省的简称。皖:安徽省的简称。苏:江苏省的简称。

宏伟:(规模、计划等)雄伟壮大。

围歼战:包围起来歼灭敌人的战斗。

交通沟:阵地内连接堑壕、工事,供交通联络的壕沟。也叫交通壕。

倚:靠着。

胸墙: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

黑魆魆:形容黑暗。

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千钧一发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课指天安门广场灯光耀眼。

华灯:雕饰华美或光华灿烂的灯。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战地、围歼、茂密、突击、歼灭、注视、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4.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本课是略读课文,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教师可以提覆盖全文的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例如,读完课文,你觉得哪些句子深深感动了你?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对个别重点句可作适当点拨引导,加深学生的理解。

3.如果学生的自读自悟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指导时,可以以“多好啊”或“灯光”的描写为线索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进行探究,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

4.对于郝副营长的回忆,是天安门广场上群众对于灯光的一句赞叹“多好啊”引出的。“多好啊”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是整篇课文的“文眼”。因此,本课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之间的关系:课文三次出现的地方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1)第一次说这话的人是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正是这一声赞叹,引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2)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从没有见过电灯,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他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

(3)第三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5.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可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交流讨论之后,指导学生进一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教学案例

一、揭题导入,整体感知

1.导语:《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王愿坚是当代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2.通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词。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在全班说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三、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三句: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第四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思考,互相讨论。

(1)“我”为什么看到天安门广场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郝副营长注视着那幅图,在默默地沉思什么?

(3)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4)课文的题目是“灯光”,你觉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充分发言,积极讨论。)

5.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部分内容。

五、相关链接

王愿坚(1929—1991)当代作家,山东诸城人。1943年以前在家乡读书,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次年参加八路军,在一个军分区宣传队当宣传员。解放战争期间,在华东野战军一个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47年入党,1952年调《解放军文艺》任编辑。1956年至1966年,参加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1972年和1975年先后两次到长征路上采访。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写)。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2021范文5

教学建议:

1.认真读题目,然后说一说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2.指导学生的习作。可以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指导选材。

将你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想一想哪方面的民俗自己最感兴趣、积累的素材最丰富,哪些内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路,例如,各地不同的饮食、建筑、语言、节日、工艺品、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可以交流。如果学生有到外地旅游的经验;如果学生没有去过外地,也可以说一说本地的风土人情。

(2)明确要求。

一要民俗特点突出,二要内容具体,三要语句通顺。这里只提带共性的要求,其他个性要求在习作讲评的时候再提。这样能强化每次习作能力培养的重点目标。

(3)指导构思。

仔细回顾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结合自己的选材想一想:自己准备怎样写,才能把内容写得清楚、具体,才能凸现所写民俗的特点。想好后,组织学生交流,相互说说自己打算怎样写,听一听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建议。

(4)习作训练。

当堂或者在课外完成习作。

3.分小组交流自己的习作。小组内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一人讲,大家评,互相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4.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每组可推选一名同学上台讲述,其他同学进行评议。可以从内容是否清楚、具体,民俗特点是否突出,语言是否准确通顺等方面进行评议。教师要注意面向全体同学,使尽量多的学生都能得到参与活动的机会。教师还由始至终关注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动态生成,适时又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交际活动。

5.习作修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要让学生清楚个中的道理,明确修改在习作中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6.编一本民俗作品集。在激励学生反复修改精心打磨的基础上,制作一本民俗作品集,把大家的作品都收入进来,在全班轮流翻阅。

教学案例

片段一:围绕《重庆火锅》展开交流

师:我浏览了大家的习作,总的来讲写得很不错,内容非常丰富。今天我们就在习作的基础上进行口语交际。谁先把自己的习作展示给大家?

生:我来。

师:(带头鼓掌)欢迎你到讲台上来。大家注意倾听,弄清楚他所写的民俗特点。待会儿,自己熟悉的内容可以补充,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

(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师:听了他的介绍,大家有什么补充或者疑问吗?

生:我觉得你从火锅的种类、菜品和吃火锅的感受等不同角度来介绍重庆火锅,层次很清楚,不过我觉得还可以把火锅的分类介绍得更清楚一些。

生:我也来说说吧。我觉得你写吃火锅部分写得很好,尤其是你写的“一股麻辣鲜嫩的感觉立刻传遍你的全身”,还有“吃得汗流浃背,却依然谈笑风生,乐趣无穷”等等,听得我都想吃火锅了。但是你写夏天人们吃火锅,只写了街边吃火锅的场面。我爸爸曾带我到一些大火锅店吃过,有的还可以一边吃一边欣赏现场节目表演,很多人还排队等着吃呢。如果你把这个再介绍一下,就更全面了。

生:我还真忘了这点。谢谢你的补充。

师:看来大家对重庆火锅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呀。

生:听刚才这位同学介绍重庆火锅,我就想到了新疆烤羊肉串。我们有时候在街上就可以看到。它是把羊肉用竹钎子串起来,放在烧烤架上,一边烧烤一边加佐料,烤好后吃起来有一股很浓的香味。这也是全国有名的小吃。

生:听你这么一说,我想到了北京烤鸭。吃的时候是用筷子挑一点甜面酱,抹在荷叶饼上,然后放几片烤鸭盖在上面,再放上几根葱条、黄瓜条或萝卜条,将荷叶饼卷起,吃起来又香又脆。

生:我还知道成都的担担面也很有名,有点像我们平常吃的杂酱面,就是在煮好的面条里加上些猪肉末,但是担担面的味道比杂酱面更香更鲜,还有一点点辣味。

师:中国是美食的国度,不同的地方都有一些特色的美味佳肴。同学们如果感兴趣,也可以再写写自己了解的美味佳肴。让我们谢谢这几位同学给我们带来了美食的话题。

片段二:围绕《泼水节》展开交流

师: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得非常投入,现在推荐一位同学与全班交流吧?

生:同学们好,这次习作我写的是《泼水节》,我先给大家读一读。(读习作)我读完了,请问同学们对我的介绍有什么看法?

师:非常主动地跟大家交流,很好。

生:我发现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你既描写了集体泼水的场面,也描写了我和妈妈是怎么泼水的,我觉得从这个角度看,写得非常好。

生:这是我在习作构思的时候就想到了要“点面结合”。谢谢你的表扬。

生:我还发现你把泼水的含义通过自己的心情和想法表达出来,显得自然而且感人。

生:我发现你的语言也很吸引人。比如,写到“那是一个鸟语花香的早晨,当太阳从小山后面慢慢升起”,还有“人们你泼我,我泼你,互相追逐,水花四溅”,听得我都想到云南去了。

生:(笑容)假如你去参加了泼水节,再读我的习作,感受会更深的。

生:我很欣赏你结尾的部分,你能再给我们读一读吗?

生:好的。“当我和妈妈准备离开时,那‘激烈的战争’还在继续,人们欢乐的笑声和泼水的声音,唱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交响乐……”

生:我觉得你的语言像诗一样美,听了之后余味无穷。但是“唱”这个动词用得不恰当,我建议改为“汇”,“汇集”的“汇”更好些。不知道你怎么看?

生:谢谢你的提醒。“唱成交响乐”确实不对,改为“汇”更好些。我马上改过来。

生:我觉得你这篇习作的开头有点突然。请你再读读开头,好吗?

生:好啊。“去年,我和妈妈到西双版纳旅游,终于看到了人们是怎样过一个充满激情的泼水节的。”

生:我觉得你用“终于”这个词本来是想表现自己激动兴奋和盼望已久的心情,但用得确实有点突然。我还没想好怎么改才合适。

生:听你一说,我也发现开头可以改一改。

生:我记得我们原来学过一篇课文,叫《难忘的泼水节》,讲敬爱的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庆祝泼水节的情景。那时我就特别盼望自己能够亲自参加泼水节。我们可不可以从这里写起呢?

生:大家看这样改行吗?“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个古老的传统风俗。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讲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欢庆泼水节的情景。那时我就特别盼望自己能够亲自投入泼水节的欢快场面。这次我和妈妈到西双版纳旅游,终于如愿以偿了!”

生:我也正在这样想,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我的心情,就这样改吧。谢谢你。

生:不客气,我也是听了同学们的意见才突然想到的。

师:好了,同学们,谢谢--同学给我们带来的泼水节的话题。刚才我们在习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我们的习作中有很多精彩的地方,同时也有一些需要进一步修改的地方。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交流,认真修改习作。最后我们汇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把大家的作品都收进来,在全班传阅。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 六年级语文教案下册范文五篇

★ 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设计模板五篇

★ 人教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教案下册五篇

★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简案五篇

★ 六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范文

★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教案五篇

★ 六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模板教案设计五篇

★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五篇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简案五篇

展开剩余30%内容 »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2021范文的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