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文百科网留学资讯范文高考学习
首页 > 学习 > 惠子相梁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惠子相梁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任务形成鲜明对照,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惠子相梁八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惠子相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比较法 2.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设计(二)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惠子相梁》教学实录

导入:略

学生读。

毓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学生一读)

学生二:她读错了两个字:夫 吓

毓君:是吓还是吓?这个字的意味比较丰富,如果读作吓,意思就比较单一了。但是最后一个字我听得比较清楚,邪,应该读几声。相当于耶。大家齐读一遍。

学生读

毓君:文章中有两个字我要说一下,一个是或,一个是国。这两个字书上都没有给出注释。也就是说凭我们的文言文知识应该掌握,那么大家是不是已经掌握了呢?

学生三:或是有人的意思。

毓君:对,我们以前学过,有人的意思。有人就对惠子说。第二个是国。关于这个国前面讲过多次,要结合语言环境还考虑。国破山河在,国是什么意思?

学生:国家。

毓君:去国怀乡。

学生:国都。

毓君:固国不以山川之险。

学生:国防。

毓君: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学生四:我觉得应该是国都。

毓君:为什么?这个国,我们根据语境来判断。在国都中。在梁国国都中守了三天三夜。下面我们请同学把故事讲一下,先简单地复述一下。

范婷婷: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拜见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了,想代替你,于是惠子很惊恐,在国都中搜寻了三天三夜,庄子去拜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你知道吗?它从南海飞到北海,不是梧桐不歇息,不是竹子不吃,不是甘水不喝,在这时猫头鹰仰视它说,吓,事到如今,你想用梁国来吓我吗?

毓君:刚才我们让同学复述了一下,他基本上是翻译了一遍。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讲这个句子。庄子去见惠子,因为惠子要去搜捕他。庄子应该是生气的。他见了惠子应该比较生气,甚矣,汝之不义!但是他有没有?

学生:没有。

毓君:他给惠子讲了一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五:希望惠子不要利欲熏心,要讲义气,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忘了友情。

学生六:是为了告诉他,自己对宰相的位置没有什么兴趣。把惠子比作,

毓君:她就说得比较全面,庄子用了几个比喻,要弄清楚他的用意,就必须搞清楚这几个比喻。鹓,鸱,腐鼠。一个比喻庄子,一个比喻惠子,一个比作功名利禄。庄子骂惠子了没有?

学生:骂了。

毓君:讽刺也是一种骂。仰而视之的主语是谁?

学生七:鸱。

毓君:是鸱还是鹓?

学生:鸱。

毓君:谁仰而视之?应该是鸱。庄子用这个故事做了一个比喻,既表明了自己的志趣,又讽刺了惠子的追求功名利禄。假如你是惠子,你觉得他听了以后会有什么反应?

学生八:我觉得他可能比较愧疚。

学生九:我还是觉得比较愧疚。

学生十:我觉得他应该非常气愤。因为我觉得他是那种贪慕权位的人,不大可能被感动。

学生一:我觉得在这里惠子并没有表现出来。他应该是很气愤的,又羞愧又气愤。气愤是因为生气,羞愧是因为自己误解了庄子。

毓君:关于庄子与惠子到底是怎样回事,我们今天早上给大家发了一份材料。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二:一个人没有了最好的最强的对手,就觉得没有意义了。

毓君:武林顶尖高手都很寂寞,就像独狐求败。伯牙和钟子期就是如此。CCTV中有一个幸运52,里面有一个游戏叫做你比我猜,我们就看那个节目,有的人一比后面的人就一下子能够猜到。为什么?心灵当中有默契。庄子讲这个故事是说,在惠子死后,庄子送丧,路过惠子的坟墓,庄子回头给他的学生讲这个故事。你觉得庄子对惠子是怎样的态度?

学生三:一方面是敬佩,然后是惋惜。

毓君:看了同学们理解这个没问题,庄子内心实际上慨叹,他的对手去世了。所以说庄子在慨叹自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在庄子这本书当中大多是以一种诙谐幽默的面目出现,像这样的篇目很少。我们有一个词叫契友。什么叫契友,就是他们之间能够进行交流。有人说惠子后来会把庄子杀掉。尽管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但他要加害于庄子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人说这一篇是庄子的学生杜撰出来的。刚才我们说到了惠子与庄子的关系,是好朋友,但是很有趣。虽然感情很好。一般说我跟你说,就是说我们的兴趣爱好都彼此接近,但是庄子与惠子的基本观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两个人在讨论问题的时候经常会抬杠。接下来我们看第二则故事。

学生读。

毓君:最后一个句子不要做过多的停留。要连读。我们给大家一点时间梳理一下。这篇文章翻译上比较简单,另外,如果实在看不懂的同学请看一下资料二。

学生默读。

毓君:这个故事如果读得不太懂也没有关系。这个辩论争了很久了。我们把辩论放在资料二中。这场辩论谁占了上锋?

学生四:惠子占了上锋。

毓君:为什么?

学生四:庄子强词夺理。

学生五:庄子占了上锋。

毓君:为什么?

学生五:因为庄子说了以后惠子就没有说。

毓君:刚才这个同学说庄子占了上锋。她从形式上判断。你们觉得呢?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锋。如果从逻辑上看,谁占了上锋?

学生六:我觉得惠子占了上锋。我觉得惠子的逻辑才是正确的。

学生七:我觉得庄子占了上锋。

毓君:这个时候我要提醒一下,我们要关注一下这个字,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在惠子那里,这个叫怎么?在庄子那里变成了哪里。庄子最后说了那句话,这时候庄子对“安”的理解,他把他理解为哪里。你在哪里知道?我就是在桥上知道的。很明显,庄子在这儿偷换了概念。他靠偷换概念取得了胜利。这里涉及到的逻辑关系比较复杂。但有一点大家一定能够听懂,庄子靠偷换概念取得了上锋。我们本来关注的焦点是人和鱼之间的信息如何传递。但在庄子那里变成了人是从哪里获得鱼的信息的。

不过,我们先把这场千古争辩放一放,来关注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

学生八:因为庄子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他本来就是快乐的,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个问题。

毓君: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大哲学家的心都是相通的。我们要用这样的眼光去观照现实世界。最后,我想把顾城的诗篡改一下,送给大家,作为我们今天这堂课的结束:庄子给了我们明亮的眼睛,我们要用它来寻找诗意。

《惠子相梁》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的思路是:分则学习,然后进行比较阅读,最后进行一下拓展延伸,即给学生补充一些出自《庄子》的成语。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以下问题:

1、在第一则疏通文意的时候,耗时过多,导致对课文内容分析时间过少,存在着蜻蜓点水之感,一带而过。学生印象不够深刻。

2、由于第一则学习时间过多,所以在教学第二则时进度太快,给学生留的自主学习时间太少,幸而提前已经让学生预习过了,否则就只能成夹生饭了。

3、有些环节设计不当,比如说“你喜欢那一则,为什么?”可以删去,这样的话拓展延伸就有时间了。

4、 还有一点是我预先想到的但是却疏忽了,那就是我是按上午的课每节45分钟设计的,但是却在下午讲的,一节课只有40分钟,这样导致了拓展延伸环节和小节没有进行。

5、课件设计上有几张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说疏通文章部分的背景较暗,字体也较小。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一定的优点,比如说我感觉对于字词教学能够联系前边所的课文,注意了新旧知识的归类总结。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扬长避短,且更需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范例二

〈《庄子》故事两则〉中有两个有趣的故事: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两则短文篇幅都很短,百十个字。就在这短短的百十个字中,却尺水兴波,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情节完整。其内容又很浅显,学习上不会有太大困难,学生很喜爱这样的小故事。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我决定从激起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反复读,以至于达到会背诵的程度,在读中理解翻译句子,理解故事的寓意。

由于这篇课文是在复习中学习的,因此,有足够的时间。每则短文用一个课时。教学步骤相当紧凑,学生学习得扎实。背诵,翻译,讨论,讲解,一节课很快过去了。

在这节课上,我仍然把重点放在了读上。每讲解一句话,就让学生“默而识之”。然后再和上一句话连在一起背诵。这样反反复复,一节课下来,学生已经把课文背诵了下来。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有我的范读,有学生的齐读,有个别学生读。读熟以后,我让学生合上书本背诵,考虑得学生的记忆能力不一致,有的学生记得快,有的学生记得相对慢些。因此,我允许滥竽充数。

我感觉到这两节课虽然注重了读背,但是却忽略了讨论。尽管在讲述过程中,我也设置了一些问题,但是大都是不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可以说没有什么探索价值。学生读得不少,大脑的记忆功能运转开来,但是思维能力一直是处于停滞状态。现在我想可以设置以下两个问题:

1. 惠子相梁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 庄子讲鹓鶵的故事的有意是什么?

3.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让学生就这三个问题分组讨论,然后再交流展示,效果一定会更好一些。我想学生一定会在课堂上感觉到累。因为反复地读,读后还得及时地背诵,这多少给他们的学习增加了压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现象,想办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范例三

此次课可以说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轻松愉快、开放和谐的“话题交谈”中完成了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达成了“学生全人发展”的三维动态目标。总的说,有以下几点尝试颇有收获:

1.因文制宜,确立了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去理解文本内涵,始终保持语言的品析与文本内涵的挖掘的一致性。不仅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维度,也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让学生有了全面的发展,达成了“全人发展”的至高目标。既鉴赏了语言,又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在课堂流程中,以“读”为载体,以“品”为活动方式,以“悟”为活动目标,因文制宜,教法恰当。因此,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很有成效!

2.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形式有个体独立的,也有小组合作的;有组内交流,也有班级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取长补短,学会了在思维碰撞中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读”和“品”的环节中,让学生根据个人化的感觉选择精要的语句进行品味并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关注了生命的独特性。

但是,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然而正是有这些遗憾,才给我们展示了再探索的空间。

范例四教学反思____《惠子相梁》

在庄子的《惠子相梁》中,最后一句是: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乎?翻看了本课的教师说明用书,对本句的解释是:现在,你想要用你的梁国来威胁我吗?在这种翻译中,把“以”理解为“用”,把“吓”理解为威胁。

但是根据对全文内容的理解,我觉得这句话更应该理解为:“现在,你想要因为你的梁国而对我发出“吓”的声音吗?”在我的这种翻译中,我是把“以 ”理解为“因为”,把“吓”理解为“发出“吓”的声音”,因为我觉得在庄子讲的那个关于凤凰的故事里,庄子是把自己比喻作志向高洁、淡泊名利的凤凰,把惠子比喻作猜忌君子的猫头鹰,把梁国的相位比喻作腐鼠。猫头鹰对凤凰发出“吓”的声音,是因为它害怕凤凰把它的腐鼠拿走。而惠子对庄子的这种行为,庄子认为也如同猫头鹰一样,是因为害怕庄子把梁国的相位拿走。所以这个“以”理解为“因为”更好一点,只有这样,才能与前面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而教学用书上的这种理解,却把故事和最后这句关键的话脱离开来,我觉得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

范例五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

教学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在教学本文的过程中,本人根据课堂学生生成的资源对教案,适时进行了调整。我认为备课是一个方面,但教师不能被教案所左右,而要充分利用生成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真正拥有师生对话,才能与学生一起享受语文课堂的快乐,才能做一个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

范例六《惠子相梁》中庄子把“子之梁国”比作腐鼠,对于俗辈趋之若骛的权位,庄子却视之如粪土,表明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态度,也表现了庄子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情趣。他从非世俗、反传统的立场出发,对人生意义作了深刻思考,期待世人摒弃狭隘的功利观,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范例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反思

很多脑筋急转弯都是运用换概念的方法,考得人措手不及,如:。。。。。

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在辩论过程中也用偷换概念取胜的故事。

主要运用对话的方试训练学生的理解,

如分角色扮演,进行辩论,普通话,南义话,文言文,各种版本的都可以.

庄子与惠子辩论,谁赢了?

辩论时总会一会甲方占上游,一会儿乙方占上游,或者说一方始终占上游,请问庄子与惠子的辩论是哪一种情况?

刚开始惠子有优势,后来庄子有优势.为什么形势发生逆转?

在庄子辩论词穷时,他用了一招什么办法,转败为胜?提醒是偷换概念,在哪里?偷梁换柱,胜之不武。

偷换概念,故意曲解“安在”

范例七《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我们不能用庄子与惠子谁对谁错来判断,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把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客观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庄子以其艺术家的风貌,在认知态度上偏于美学上的鉴赏;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在认知态度上着重知识论的判断。两种对立思路,一个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本身来欣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认为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认知事物的角度不同,认知世界的结果也就不同。我想说:“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庄子到底说了些什么。”


惠子相梁八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 八年级上册语文备课同步教案五篇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新编文档五篇

★ 八年级语文的备课教案免费参考五篇

★ 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详案五篇

★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的教案详案采集五篇

★ 八年级语文授课教案五篇

★ 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板书五篇

★ 八年级语文课本教案查阅五篇

★ 初二语文备课教案简案参考五篇

★ 初中八年级语文同步教案模板五篇

展开剩余30%内容 »

惠子相梁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的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